English

浙江省社科类课题实行异地评审

探索公平公正的课题评审机制
2002-06-28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本报讯 从日前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评审会议上获悉,为了建立公平、公正的课题立项评审机制,该省社会科学规划办今年继续实行课题异地初评制度。

据浙江省社科规划办介绍,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一直采取两轮评审制度,第一轮为匿名评审,目的是为了寻求课题评审的公平公正。但因为浙江高校和科研单位少,课题评审实行同行专家评审制度,彼此间十分熟悉,因此尽管采用匿名评审,但专家对申报的课题来自于哪个单位哪个人,大致还是清楚的。此外,参评专家所在单位都有课题参评,专家本人在评审前就负有特殊“使命”:为本单位争课题。不为单位多争几个课题回来,专家觉得对不起所在单位。因此,评审前,单位和个人说情的,托关系的,打电话的,给命令的等等,搞得参评专家应接不暇,匿名评审名存实亡,起不到任何制约作用。

为了遏制课题评审中的腐败现象,2001年,浙江省社科规划办决定实行异地评审,从全国社科学科组和上海社科学科组专家库中选出专家分11个学科对546项课题进行了评审,让人情关系从评审中淡出。初评结果爆出冷门,160项入选课题中,嘉兴学院、台州学院、浙江工程学院、海洋学院以及部分往年没有或极少获得课题立项的单位赫然在列。

今年,省社科规划课题初评仍然采取异地评审,但评审专家增加了江苏和北京的专家,并实行打分制,分选题、内容、预期价值、研究基础等四方面请专家独立对课题打分,减少了专家建立同盟的可能。

据悉,课题异地评审的做法在全国是第一次,此举在社科界引起震动。全国社科规划办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上海规划办今年的课题评审,也采用浙江的做法,请北京专家评审。不仅如此,今年上海第6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也邀请了北京、江苏以及浙江的专家参加。

浙江省社联副主席蓝蔚青认为,异地评审意在探索公平公正的课题评审机制,在评审者中形成制约,摒弃人情风,以净化学术风气,塑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异地评审较好地保证了课题的质量,使有限的课题经费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省规划办主任曾骅认为,实行异地评审只是建立公平公正的课题立项评审的一种探索。要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关键还在于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现在高校、科研单位晋级、评聘、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的确定等都与能否争到课题有关,这种学术评价机制助长了学术研究的功利性和短期性。人文社会科学本来应最讲究人文精神,如果这一领域充斥了大量功利性的东西,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