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书,先后见到两个有关鲁迅先生为书插图的事。一是曹靖华先生翻译的《铁流》出版时,鲁迅先生驰函让曹靖华在苏联寻找原刻版画。曹靖华铁鞋踏破,用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任务(这些精美插图,可惜现在只能在早期的版本中见到了)。另一是一位老人写文章回忆:鲁迅先生从日文转译出苏联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后,要求书店用三色版印一帧彩色图片。该书店在一家印刷所制了版,鲁迅先生不满意;又在另一家水平较高的报馆制版,鲁迅先生仍不满意;最后到一家日本人开的芦泽印刷所第三次制版,才算达到鲁迅先生的质量要求。老人最后说:“今天如果还有人收藏鲁迅这本《文艺与批评》,请欣赏一下这张插图画像,这是当年上海所能做出来的最好的三色版。”
为了书中的插图,不惜花费一年多的时间,不惜数次调换制版……为图书添插漂亮插图,是鲁迅先生在可能条件下尽量努力的。但是,限于当年印制水准,我们见到的一些初版书中,插图仍然凤毛麟角,包括鲁迅先生自己的许多作品。想想,真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近日读到一部十分精致的鲁迅著作,叫人颇为喜爱。这就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典本《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大约是中国最早为小说写史的人。早在1910年,他就开始从类书中辑录亡佚的古代小说,后来编集为《古小说钩沉》;1920年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职授课,就讲授“中国小说史”。1923年编出讲义,以《中国小说史略》印出。该著作一出,可以说开一代风气,引发了人们研究小说史的兴趣。1930年鲁迅先生再次修订该著作;1931年为帮助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该书,花费很多时间和很大精力亲自讲解……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是十分重视和珍爱这部著作的。
这部书的影响,在学术界是很大的。它的大量原始资料的爬梳,它的体例安排,它的写作方式,更不用说作者精辟的见地,都使它具有不可忽视的沉实份量。有时仅仅一两句话,也成为后人认识某部著作的箴言。譬如谈及《三国演义》写人物“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言《红楼梦》写四大家族正盛之时,内中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都被阅读或研究者常常引用。而这样精当的议论,在这部书中其实是随处可见的。
鲁迅先生对这部著作的重视和其对插图的喜爱,限于当时印制水准,没有能够比肩双美,但若能将图文合璧,肯定是符合鲁迅先生意趣的。今天笔者读到的图典本《中国小说史略》,可以说不仅补益了这册名著出版上的缺憾,更为阅读带来了丰美的感受。
为该著作择选插图的,是喜爱鲁迅这部著作又研究文学史有素的陈平原先生。为达到图文相互映衬的效果,陈先生按照鲁迅著作提及的作品线索,寻出尽可能丰富的与作品有联系的相关图片:或古石印画像,或旧时版刻书封、插图;或内页,或作者手稿……这些图片,经过编辑精心安排,十分妥贴自然地与内容融合为一。在阅读时,可或通过正文品赏插图,或通过插图领会这些作品的历史况味……
前段时间笔者草出一篇短文:《我们真的进入了读图时代?》,谈及眼下一方面图片集大量出版,一方面恰当与著作相配的插图绝少的现象。现在读到这册图典本《中国小说史略》,叫人颇感欣喜。虽然从今天印制水平说,搞个插图并不算什么难事,但要想将图与文配合达到相互发明,彼此映衬的效果,就需花费很大精力,是钱钟书先生所言:需“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了。我以为,这部《中国小说史略》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图文并茂”,是被人用得有些俗滥的话,但对这部书,它却是极为恰当的评语。这部问世已久的名著,因这样的效果,唤起人们更浓厚的阅读兴味,对作者、辑图编者、读者,都应该是一件欣慰的事吧。
《中国小说史略》图典本浙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