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熟人开一间古旧书店,名米佳书屋。一日,他特别向我推荐一本《称谓录》。他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你一定喜欢,非买不可。我一看撰者,原来是清人梁章钜,著名学者,联话大师。由于我热爱对联,对梁章钜的名字并不陌生,我家有他好几个版本的《楹联丛话》呢。不由分说,我买了一本。该书是1991年湖南岳麓版,版本好,价格也不贵。
女儿一看,说,你知道《围城》里的方鸿渐吧?人是好人,可是全无用处。我明白,她的意思移过来是说,好书是好书,但啥用没有,32卷5000多个条目的古代称谓,也离我们今天太远了,今天谁用它说话呀?它还有什么实用价值呀?我既不是民俗研究者,又不是历史专家,怎么这么轻易听人家“呼悠”呢?有点后悔了。但爱书人买书翻书的那一刹那,似乎没有更多的理智。不是那话“跟着感觉走”嘛!买书的时候就是这样,谁仔细看、反复想啊?买就买了吧,反正也不贵,不用不看就藏着吧,人不说书是无价之宝么!同时,据我分析,书籍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实用的,比方养花、种菜、厨艺等等,有形的、方技的、专业的。二是文学艺术,消闲娱乐的。三是理论的、逻辑的、资料的、学术的。细翻翻,这书在今人看来,似乎这三个方面的意义全都有。一个称谓一个解释,5000多个条目,够实用的吧?其内容涉及亲戚关系、师友关系、上下关系、同事同僚关系以及各种各类、三教九流的称谓,从远祖至子孙,从天子至庶民,从学政至布衣、百工、商贾、猎人、妓女、乞丐,凡5000多种人等,白首老者话天宝年间事,这不是古代社会成员结构的历时几千年的一幅大画图吗?一读就让人走进历史隧道、民俗生活中去。
《尔雅》中有关于亲属制度的记载,对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制度和婚姻制度具有很高的价值。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研究古代社会即是从亲属制度和家庭入手的。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揭开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古史研究中的许多不解之谜。那么,这本《称谓录》不是比《尔雅》更细更全的一部文史集成的工具、学术之作吗?今日记录他日史。书中进行的详尽的语源和历史沿革考释,有很好的国粹和学术之意义。
从文章学角度,我还爱其二序一跋,写的有散文味。自序说:“古人称谓,各有等差,不相假借。”多细呀,越细不是越科学吗?林则徐序说:“稽古征今之作,诚非其人,莫之为者,书成先睹为快,家置一帙,人手一编,不待言也。”这是对人对书的评价吧?梁恭辰跋中说:“称谓一事,古人于《尔雅》诸书既辨之详矣,而《论语·邦君之妻章》尤三致意。孔子谓为政先正名,即此意也。先君子晚年与阮文达公论及此事,久之成书32卷,名之曰《称谓录》。经史而外,如诸子百家、金石文字,均搜采不遗余力。定稿于道光戊申,甫成书,而索观者接踵至。时正就养东瓯郡署,以行箧携书无多,尚待参校,未即付梓,钜次年谢世。恭不肖,不克仰承先志,迟延至今30余年。又自揣愚鲁,即有一字之疑,未敢妄为增改。而先君子一片苦心,究不愿使之泯泯无闻。用敢以衰迈之年,亲校确之务,孜孜勉勉,而不能自己。以卷帙浩繁,先梓释亲八卷。比及今夏,已六年之久,校刊始毕。谨书颠末,以志余过焉。光绪十年岁次甲申夏至,男恭辰时年71岁,谨跋。”多好的一篇散文文字,对书的内容、意义及成书出书的过程都说得十分清楚精辟。我还说什么呢,总之,听人劝,吃饱饭。我这书买对了、买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