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厚的朝靴、小而弯的三寸金莲、虎头童鞋、中国最古老的鞋——舄、从大漠中出土的世界第一靴等300多件上至先秦下迄民国不同风格的鞋履陈列在中华鞋文化展馆,文字图片与实物互相映衬,使人徜徉在鞋革文化历史的长河中……
除了鞋文化展馆外,我国还成立了鞋文化研究中心,新近又浓墨重彩地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鞋履文化辞典》。鞋文化的发掘研究工作在鞋革企业中蓬勃展开。同时,把古代鞋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鞋革设计中,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设计能力。
一向与文化无缘的鞋革企业为什么争先恐后地涉足文化,开始大力投资文化?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理事长徐永分析说,80年代,皮革业基本上是量扩张的粗放经营,企业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这是皮革业的“数量时代”。90年代初,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逐步向以质提高的集约经营转变,纷纷建立了质量体系,产品质量逐步提高,这时是“质量时代”。但90年代中期以后,鞋革企业的制造技术相当,产品同质化严重,新一轮市场竞争进入了品牌竞争时期,企业真正比拼和较量的是品牌个性。而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品牌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中国皮革工业进入了“文化时代”。
目前,中国制鞋企业达几万家,但其中颇具规模的名牌企业尚不足百家,世界级名牌更寥寥无几了。产品档次低,牌子叫不响,价格上不去,设计水平薄弱,这些因素决定了创建国际名牌的实力不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审美情趣不断深化,流露出提高商品文化品位的需求。如何在新形势下依托我国源远流长的鞋文化,开发产品、拓展市场、走向世界,成为整个制鞋行业要面对的新课题。
“提升品牌价值,发掘文化内涵”,不是一句简单的话,它涉及如何处理投资与回报,如何选择切入点的复杂问题。有人运作文化点石成金,有人投入文化却血本无归,可见这其中深有奥妙。“拉近鞋与文化的距离”这是温州鞋革企业红蜻蜓集团率先提出的口号。
7年来,红蜻蜓集团延揽鞋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人才,建立鞋文化研究中心,开设鞋文化展厅,编辑鞋文化辞典,频频出击文化活动,直接用于文化的投资已超过1500万元,不仅成为鞋生产中心,还成为鞋文化中心。有深厚文化的滋养,红蜻蜓有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走出最初无品牌、无厂房、无稳定市场份额的窘况,目前已有2500多家销售终端,成为温州市产销规模与市场占有率最大的鞋业龙头企业,我国最大的制鞋企业之一,2001年实现产值8.3亿元。
业内专家认为,企业品牌形象宣传往往是大打商业广告,以致于企业广告铺天盖地。商业广告的确可为企业带来效益,但商业广告并非一定能让企业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一般投资商业广告,受众获知的是商品的功效性能等,即获得了品牌提升的回报,其投入产出比约为1∶1。而投资文化则不同,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又无需付费、渗透力强、影响广泛。其投入产出比可达到3∶1,还产生三种口碑广告,即员工口碑、消费者口碑、供应商口碑。可以说投资文化,回报是巨大的,文化力催生了品牌亲和力;文化力孕育了企业凝聚力;文化力提升了企业形象力;文化力增强了产品设计力;文化力打造了核心竞争力。
“中国鞋都”温州的制鞋历史源远流长,现拥有鞋革业4000多家,年产值283亿元,出口交货值50多亿元。鞋革业的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营销网络发达、优秀品牌众多、产业结构合理、国际间贸易活跃,已成为温州的主要支柱产业。
原来有人说温州是“文化沙漠”,但鞋革业发展到现在,许多企业家认识到未来市场竞争中,品牌是否具有文化内涵越来越成为制胜的关键。从古至今,我国在鞋履的造型、色彩和制作技巧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可以使鞋革企业获得丰富的技术含量,吸取深厚的文化养料,提升品牌的内在价值。温州市的许多鞋企还开始了“鞋与艺术”、“鞋与时尚”、“鞋与体育”、“鞋与健康”等文化专题的探索和研究。
据温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冒康夫说,温州作为“中国鞋都”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是工业生产型鞋都,还应是体现规模、质量、科技、人才、品牌、环保等综合条件、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鞋都。温州要大力实施文化战略,对鞋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提升鞋都的文化品位,充实鞋都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