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新世纪的昆曲艺术

2002-07-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上海昆剧团创排的《班昭》,自2001年3月首演以来,引起戏剧界的瞩目与社会的关注,并曾获致多项奖励。最近该剧又荣获我国戏曲界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该剧在继承与创新、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上作出了成功的探索,具有较高的艺术完整性和浓郁的昆剧神韵,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尤其在大学校园受到热烈欢迎,表明它取得了开拓性的成果。2002年5月20日中国戏曲学会在上海举行了颁奖仪式。随后,又与上海市文广局、上海文广集团联合召开了该剧的学术研讨会。现发表研讨会纪要,以飨读者。

昆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周巍峙(中国文联主席):我真正了解昆曲是在解放后。一方面我为它的艺术成就而自豪,另一方面也感到一些遗憾。昆曲被“挤”在一个很窄的范围里,好像就是那么几出戏。剧种和观众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昆曲要振兴,首先要更好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昆曲艺术继承发扬,扩大它的观众面。《班昭》能够得到观众和专家的欢迎是很不易的。戏剧既应该是高雅的,也应该是大众的。需要研究的是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以及高雅和通俗的结合。一个戏要深入人心需要很多条件。《班昭》在编排上就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如音乐上,我特别喜欢第四场的“小桃红”。它是昆曲,又不是完全成套曲牌,而更像“新的昆曲音乐剧”。昆曲如果不改革,就会慢慢地消失,成为博物馆的艺术。我不相信有着这样深厚文化底蕴的昆曲就这样消亡下去。昆剧要表现时代精神,就应按照我们现在的科学要求来表现历史。历史是不断前进的。

叶长海(戏剧学教授):这实际上涉及到古老剧种的经典性和年轻化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经常讲到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如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发展状况如何。另一个观点是:当那些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文化传到我们手中时,只要还有可能,就应该把它再传下去,给我们的后人多一种选择的机会: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好恶或政策的失误,使得后人失去了这种机会。昆曲就是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文化样式。我坚信新的世纪中会有很多人去选择这种被历史证明了的优秀文化。因为在新世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素养都发生了变化,选择昆曲这种艺术文化的人会越来越多,包括获得全世界的认同。现在,我们要解决的是另一个问题:前人为我们积累了许多东西,那我们应该再为后人积累些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要有创新意识。现在看昆剧的年轻人比以前明显增多。我们并不希望昆曲像流行歌曲那样成为一种时髦,而是要扎扎实实地走进青年中去。在这一点上,《班昭》是有突出的优势的,做得很好。

曲六乙(戏剧评论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一个多样化宣言,对19个“人类口头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给予理论上的支持和实际上的指导。其中明确提出两个概念,即“保护”和“利用”。不保护,这些代表作就会从地球上消失。19个代表作中有5个是戏剧。其中有的只能限于保存,无法发展,如西班牙的神秘剧;有的力求保持原样,不愿发展,如日本的能乐。唯独我国的昆曲,提出改革的政策,并取得重大的成就。现在昆曲被列为19个代表作之一,意味着昆曲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而且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珍宝。这样全世界的朋友都有权利、有资格来评价中国对昆曲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昆曲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有生命力,才能贴近群众,但不能改得面目全非,而要保持昆曲独特的艺术风采和民族文化个性。我认为《班昭》就达到了这个要求。如果我们做得好,也许对全世界保护文化遗产有一种普遍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创排新剧目,不仅是一个剧目的问题,而且有关昆曲在世界上的声誉。

尚长荣(京剧表演艺术家):《班昭》没有大制作,没有刻意包装,但却十分感人。我觉得《班昭》揭示了一条戏曲如何在新时代既保存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又推陈出新的道路。我们的民族戏曲,特别是昆京这样积淀比较深的剧种想要做一点推进和突破,往往不是不够,就是过头了。这条路该怎么走?《班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课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参照和实践。

荣广润(戏剧学教授):昆曲形成的年代久,程式也更凝固。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把握它的古典美,哪怕再革新,也是有现代意蕴的古典美。要做到这点,一种方式是通过保存原有传统戏曲的演出,并不断提高其演出水准,把这部分遗产保留下来。另一方面是新剧目的创作。我认为昆剧新剧目创作的题材主要还是应该在历史及古典文学中寻找。上昆这几年从《司马相如》、《琵琶行》到《班昭》,始终在努力。《班昭》是其中最成功的代表。这也是上昆在促进剧种发展时较为准确地寻找到定位,并锲而不舍地努力的结果。

顾兆林(《班昭》作曲):对于昆曲曲牌,我的做法是整理了一个昆剧常用曲牌的系列。这在《班昭》中也得到了运用。我们要固守传统文化,首先要老老实实地“钻进去”,这样才能把昆曲原汁原味的腔拿出来。但在体现剧种本体的基础上,必须要有变化,也就是所谓“死腔活调”。如在《班昭》中,我的合作者李梁先生编出了几个符合剧情、具有时代气息的主题音乐,贯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