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东北师范大学的教授、副教授们在校外遇到熟人时,总爱这样说:我们不坐班。而今,这所大学每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授都有了自己的工作间,副教授两人一个工作间。有的院系还为助教配备三人一室的工作间。工作间里配备了电脑并接入国际互联网,配备了书柜、沙发等办公用品。现在,该校制订了教师坐班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个星期要有一定的坐班时间,这样,有利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开展学术交流,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
近年来,东北师大下大力气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取得较好效果。他们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61项,获省级以上奖励259项。
1999年,该校在进行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时认识到,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和相关学科建设,必须在管理体制上有所创新,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律的管理体制,而这一体制的特点应该以教师为核心。基于这样的考虑,学校决定在各个学科领域组建教授委员会,负责学科建设工作,包括学科发展规划制订、队伍建设、重大项目和成果的培育及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等。该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共建立9个教授委员会,现有教授委员会成员64人。教授委员会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由学校负责转变为院系负责,实现学科建设重心下移;由行政上的统一管理转变为本学科的专家学者管理,实现学科建设的专业化;由少数人建设变成由多数学者共同参与的集体行为,实现了人人关注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有效机制。
教授委员会建立后,各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都制订了本学科的发展行动计划,在教授委员会和院长(系主任)共同负责下开展工作。在学科建设管理上,学校实行院(系)教授委员会论证申请、学校审批、院长(系主任)和项目负责人实施的运行机制,使社会科学研究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由于过去高校文科教师有不坐班的习惯,即使有课题研究任务,也多习惯于各自为战。为了改变传统的研究模式,构建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知识体系和创新的科研观念,学校一方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硬件条件建设,在目前已改善工作条件的基础上,“十五”期间,还将投入1亿元进行文理各个学科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帮助科教人员形成团队精神与集体攻关意识,把目光放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重大研究课题上,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人才培养。为此,学校先后出台包括建设“一流的学术氛围”及组织联合攻关、学科带头人培养的一系列文件规定。学校制订教师坐班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项。去年,该校从基础教育实际和师范教育的特点出发,浓缩本校多年的办学经验,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这一涉及教育理论的重点课题就是由教育、政治、历史、哲学等学科的教科人员共同合作完成的。这一理念提出后并经过媒体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东北师大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单一师范学科、基础学科较多的状况,适时地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进行强有力地学科调整,对交叉、具有重大意义的学科进行重新组合。在开展这项工作中,他们认为,学科交叉并不仅仅是一个做规划的问题,也不是想当然的过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必须有一个载体。比如,该校集中校内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各方面力量,组建了“农村教育研究”课题组,集中开展对当前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现状研究。目前,这一课题组已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基地。再如,该校组织地理、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力量,组建了以“东北历史与现状、民族与疆域”为研究内容的课题组,已完成多篇研究报告,受到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重视。这个研究方向不仅生成了以研究东北经济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博士点,还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所的东北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