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中国保健食品市场觊觎已久的一些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据了解,目前已有安利、宝洁等20多家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在中国建立了分厂。据中国保健科技学会提供的数字,到2001年底,经卫生部批准进入我国市场的国外保健食品品牌已有近400个。中国保健品市场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内有信誉危机,外有洋货冲击的尴尬局面。如果再不亡羊补牢,后果不堪设想。专家们呼吁:保健品市场规范应更严格。
专家们认为,造成保健品市场比较乱的原因在于保健品这个行业准入门槛太低,保健食品的审批制度存在问题。业内人士说,现在有的产品是靠老鼠点头,即做一、两个月的老鼠实验,只要没出问题就得到了批准。太多太滥,就难免鱼龙混杂,滥竽充数。
有关材料显示,近5年来有关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上千种(而日本近10年总共只批准了122个功能性食品),地方有关部门批准的各种“食字号”、“健字号”、“监字号”、“监健字号”等五花八门保健食品更达上万种之多。据了解,在目前国内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l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占41.39%,其余为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
专家们建议,有关部门应筑高准入门槛,尤其对同一配方的同类产品的审批,更应严格把关。
一些专家指出,在我国,保健食品的许多问题与市场监管不力有关。保健品厂家“越界”宣传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违规后被惩罚的概率较低,而冒险违规后的收益远超于成本,纵使被罚也不至于伤了气血。作为健康相关产品,保健食品广告本应比一般产品更严加管理。
专家们指出,少数不法厂商为牟取暴利,置人民生命健康和法律于不顾,在大量保健食品中加入各种违禁药物。据有关部门在上海等地进行的专项调查,在抽查的103种保健食品中,有89种非法掺入严格控制的性功能调节处方药“伟哥”的活性成分(拘檬酸西地那非)占86.4%,令人触目惊心。专家指出,服用这些含有药物成分的保健食品是非常危险的。专家们建议,必须加强法制,对那些为牟取暴利,在保健食品中加入违禁药物的要有制裁办法,有的要绳之以法。专家们还建议,要建立健全保健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实行有关认证,让消费者有所遵循。
在今年的“两会”上,关于保健食品的相关问题,引起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他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药品、保健食品分割管理的体制,是保健食品市场难以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建立统一的药品、保健食品监管体系,是有效根除保健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现象的治本之策。
在美国有人做过调查,保健食品的消费占62%的群体,知道自己需要哪些、并该买哪些保健食品。而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上海有40%的消费者知道自己该买什么,在北京仅有20%,在农村则寥寥无几了。专家们建议,要让消费者享有知情权,懂得科学消费保健食品,媒体要在这方面多做宣传。专家告诫消费者,保健品是食品,不是药品。把保健品定成了药品的概念,是一种误导。要做理性的消费者,要明白保健食品的功效成分。几乎所有的保健食品都有其特定的适应人群和规定的食用量,对于某个消费者来说,不是任何一个保健食品都适合。
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消费者,都期望中国保健食品在未来征途上形成自己的品牌,从“亚死亡”状态下迅速觉醒,恢复信誉机制,重新树立消费者信心,走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