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经济增长率是可信的

2002-07-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汪同三,博士,1948年生于江苏,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记者: 近年来,国外有经济学家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统计数字提出质疑,认为实际经济增长要远低于公布的统计数字,作为长期从事数量经济研究的学者,你怎样看?

汪同三: 我认为我国的统计数字基本上是合理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成绩也是应该肯定的。在最近举行的世界联接模型会议上,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克莱因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运用科学的主因素分析法对中国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分析,其结论是15种社会经济指标变量的变动与GDP增长率变动是一致的,也证明了中国公布的GDP增长率是可信的,而并不存在像有些国外经济学家所断言的那样大的误差。

如果考虑到经济质量的变化,我们的有些统计数字甚至还低估了中国经济增长率。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质量变化是明显的,人们的膳食得到极大的改善,小轿车显著改进和增加,教育在各个层次上都有所改善;旅游设施越来越接近国际标准……中国的“市场之筐”在质量上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其价格指数应得到调整,从而才能反映由质量提高而导致经济增长内容。

记者: 那么如何看待我们统计中的一些问题?

汪同三: 我们的统计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我们才需要《统计法》,才需要从法律上去规范统计行为。同时,我们的经济增长率还要重视一些因素的影响,否则也仍有危险的成分存在,如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问题、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政府债务问题、污染和荒漠化这样的生态问题等。

另外,GDP和GDP增长率的估计必然会存在着不准确性,这种不准确性可能是由于概念的问题、数据的缺失、下层统计报告的不准确、抽样误差和其它的一些原因造成的。目前,国际上使用的GDP统计方法至少有三种,第一种是最终支出法,第二种是基本要素收入法,第三种是部门增加值总和法。对于大国来说,第一种方法与第二种、第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之间会存在一至两个百分点的差别,即使在美国也存在着这种程度的差别。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GDP增长率结果有所不同,并不足以为奇。

记者: 根据你们的研究,中国GDP增长率有哪些新的特点?

汪同三: 根据我们的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出现了两个新的特点:一是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已明显地成为了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的增长,表现出良好的长期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趋势。按照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和外需的不变价格计算,内需增长对GDP增长贡献率在1997至2001年分别为58%、74%、94%、89%和103%。二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明显受世界经济波动冲击的影响,世界经济好时,我国经济增长率高,反之则不高。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我国经济增长率有时曾与世界经济呈反向波动,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了变化。简而言之,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趋势是稳定的内生增长,而在短期波动与世界经济同步要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