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特色鲜明,在世界建筑史中独树一帜,以布局分大致有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集团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除最后一种,均属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外实内虚中轴对称的规整式格局。这种外封围墙、内辟为院的民居,表现出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一种心态:创造出一个对外相对隔绝、对内自给自足、亲近自然与人的家的环境。
同属北方大宅,如果说北京四合院表现出一种官宦气质,那么山西大宅就应作为官商住宅文化的代表了。在史称“灵石四大家”中,静升王氏不消说与两渡何氏、夏门梁家、蒜峪陈家相比,就是在全国范围来看,作为北方民居代表其规模和建筑艺术也是一流的。晋中古民居最大的特色是窑洞。房屋多采用青砖青瓦的梁柱式木建筑,并与砖石窑洞式建筑相结合布置成院,王家大院正是这种结构。它的门窗也多做成拱券形,窗的棂格多变化;柱廊间的额枋、雀替、枋头等处木刻及柱基石刻细琢,题材丰富,工艺高超且合乎礼制,风格鲜明。由于王家常有人在南方做官,一些房屋具有鲜明的南方民居特点,如桥头西堡门多与木雕彩绘结合,增强了建筑的美感,是一处融合南北风格的超大北方民居。
位于灵石静升村的王氏属晋中官、商大族,在600余年间先后建起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人称“三巷四堡五祠堂”的庞大建筑群,因历经战乱大部分坍塌毁弃,现存的两处大院共占地4.5万平方米。王家大院的选址十分科学:占据静升镇惟一居高临下的北山坡,一则背阴抱阳;二则无水患缺水之虞,坡间有一条南北向天然排水沟;三则宅后一派自然风光;夏日层峦叠翠,冬日素裹银装,凭高望远,镇中万物尽收眼底。
两处大院依沟为界,西片称西堡院,叫红门堡;东片称东堡院,叫高家崖,两片之间跨沟有石桥相连;院后山坡最高处为王家祖坟。1996年王家大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两座大院内居民顾全大局,分别于1996、1998两年陆续搬出,才恢复了它的旧貌。无怪乎笔者在灵石工作过十几年的姐姐,这次参观时也感到十分惊讶:竟不知原来身边有这么优秀的建筑艺术!
王家大院中的东堡院,即高家崖建筑群,建于嘉庆初年至嘉庆十六年间,全封闭式;占地19572平方米,35座院落有房间342间,并列六路。中间三路为主院,西面两路为桂馨书院和花院,花院南屋花窖内有秘密暗道与各户相连,以备应急,东面为厨房。这些院落妙就妙在既成整体,又相对独立,前后左右院门竟达65道之多,令人如入迷宫。大院往东可达静升镇,往西可经石桥达西堡院。建筑后身有13孔窑洞,为全院最高处,供家丁望和居住。王家大院西堡院,即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至乾隆五十八年间。占地25000平方米,东西宽139米,南北长180米,88座院落有房屋776间;以中间主干道为轴心贯穿三条横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王”字,可谓匠心独运。全部院落只有先通过横巷,再转入主干道才能出去。主干道不仅是惟一通道,还担负着泄洪功能,路面铺砌防冲刷的鹅卵石。主体建筑在南端西侧,气宇轩昂,有高官大贾气派。各院落虽均为四合院却大小不一,功能各异,门廊千回百转,曲径通幽。正所谓“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让人穿堂过巷,新意迭出,目不暇接。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王家大院的“三雕”,即石雕、砖雕、木雕。可以说,其数量之大,工艺之精,内涵之丰富,在北方民居中是十分罕见的。正是它们与整体建筑的天作之合,才使王家大院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使建筑体现出主人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建筑的官气、文气多于商气,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