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台上报告频入高潮,台下听众座无虚席。掌声不断,笑声迭起,共鸣于情感的交流,倾听于智者的心声。这是在吉林大学校园里经常举办的著名专家学者学术报告现场的一幕。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列名家讲座,带给学子感悟学术精神的机缘,为吉大校园营造了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这个系列讲座把吉林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推向了深入。
合校两年来,吉林大学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自然科学学科建设并举,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校根据学科门类或相近一级学科的特点,将人文社会科学划分为2个学部9个学院,建立了艺术学院和体育学院,使人文社会学科体系更趋完善。目前,吉林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已拥有19个博士点、50个硕士点。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定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理论和数量经济学3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高度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产生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是建国后第一部系统论述“哲学本身”的学术著作,他的《哲学通论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与推广》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张文显教授的《法哲学范畴研究》是国内外第一部以法学范畴为对象的学术专著,填补了国内外法学研究的空白。纪玉山教授的《网络经济引论》和张贤明副教授的《论政治责任》被国务院学位办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同时,学校把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为主攻方向,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张维达教授撰写的论文《国企改革要把着眼点切实转变到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上来》和王惠岩教授撰写的论文《论民主与法制》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东北亚研究中心朱显平教授提交的咨询报告《俄罗斯经济金融形势走向及我国的对策》被国务院有关部门采纳,并荣获一等功奖章。
吉林大学还注重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人文社会科学队伍。学校有9人入选教育部实施的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推荐入选率在有推荐权的高校中名列前茅。
作为全国高校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的吉林大学,近年来开发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立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建设了稳定的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改革了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课程建设,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鼓励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开设近200门公共选修课,并规定学生达到8个课外学分;学校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采取了系统化和经常化的措施:开办辅修专业、举办了30多位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名家学术报告、聘请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名誉教授。这些都收到了良好效果。2000年、2001年学校连续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校生为国家“十五”规划提出的5个建议,获得国家计委主办、光明日报社等单位协办的“为十五计划献计献策”活动全国二等奖,吉大成为全国惟一大学生群体在此项活动中的获奖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