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侯外庐西大治校

2002-07-26 来源:光明日报 崔漪 我有话说

侯外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教育学家。他的教育观念及教育实践和西北大学有着密切的关系。1950年3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命令,任命侯外庐为西北大学校长。侯外庐的一生(1903—1987年)是革命与学术相结合的一生,他在中国社会史和中国思想史研究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他同时是教育家,这一点需要加以介绍。

侯外庐在任西北大学校长以前,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哈尔滨大学、北平大学、香港达德学院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北师大历史系主任等职。1950年7月,侯校长履任后,面对西大百废待兴的状况,提出“建设人民的新西大”,必须“坚决地改造,逐步地实现”,“我们要建立新校风、新学风、新研究风,总名曰‘新三风’”。即依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树立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新校风;依靠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纪律的教学制度,创造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工作的新学风;依靠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培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研究风。这在建设新西大中坚实地迈出了第一步。

侯外庐主持西大校政工作,十分注重党的领导,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主张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执行。他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建立制度。为此他提出“三三制”,为改革课堂讨论提出“四有”(有准备、有发言、有争论、有总结)和“四定”(定时、定地、定题、定教师参加)等办法。他说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搞好几个重要的关系:即党群关系、团群关系、师生关系、学校与同学关系、教授与职员关系、学校与教育部关系。这几种关系如果有一种搞不好,就会使我们新教学制度的落实受到影响。但“搞好师生关系是执行新教学制度的重要关键”,因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是教职工服务的对象。侯外庐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经常深入到课堂和食堂中去,听取学生的反映和意见。他要求教师要站在“为人民教学”的立场上,任劳任怨地教育学生;同学们要站在“为人民学习”的立场上,尊敬老师,虚心学习。

为改革教学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侯外庐提出了“三三制”,即学习8小时,睡眠8小时,娱乐及其他集体活动8小时。“三三制”也是含有讲课、自学和辅导三个因素的教学制度。

尊重和爱护人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是侯校长治校的一个显著特点。他认为“师资是学校的根本”,他十分尊重学校的专家和教授,并要求学校职能部门为教师创造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赢得了学校专家学者对校长的尊敬和支持。已故著名教授岳恒、虞宏正、张西堂、龙际云、方乘、张伯声、傅角今、杨永芳、刘亦衍、李中宪、王成组和至今健在的百岁老人王耀东教授,都曾受到侯校长的尊重和热情关怀。因此,在当时设备差、生活较困难的条件下,这批教授都能兢兢业业工作,很少有人要求离开学校。同时,侯校长还不拘一格从全国延聘学者名流来校任教,先后聘请了李述礼、林伦彦、陈登原、陈直、楼公凯、姚学敏、黄晖、朱勃、沈石年等人及一批中青年教师。这样就大大充实和加强了西北大学的师资队伍,为以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侯校长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他们积极帮助,耐心引导,从编写教材到课堂讲授都很关心。他常对青年教师说:“讲课切忌呆板,要讲得生动些,使学生容易接受。”在工作上他善于“加码”压担子。他曾对一位教师说:“我看你刚能肩负50斤,我立即加码到60斤,你能挑起60斤的担子,我立即让你挑70斤,这样你们就可以在工作中不断前进提高”,他把这种“层层加码法”和“下水游泳法”看作是培养青年教师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培养方法是成功的。

由于侯外庐在任西北大学校长的几年里(1950—1958年),工作成绩突出,受到中央教育部领导的表扬,据当时有关文件称:“前派人赴各地视察,所得结果,以西北大学情形为最好,进步最快,一切生机勃勃,有条有理”,并号召各校“向西大看齐”。但侯校长却谦虚地说:“在西大任职期间,的确是有了一些成效,这里,我要着重指出的是,当时学校重大问题都和校党组织的领导人商量,互相配合得到大力的支持,这是保证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我个人的作用,离开这个关键,就等于零。”他还说,我们要有新的奉公守法精神,即奉人民勤务员之“公”,守政府政策之“法”。这些警世之言,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今年10月15日,是西北大学百年华诞,在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总结办学经验时,我们更加思念老校长——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侯外庐先生,他的治校经验和教育思想是十分宝贵的教育遗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