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培养地球科学人才的“三三三”模式

坚持“三个代表” 振兴基础科学
2002-07-26 来源:光明日报 南京大学地质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我有话说

我国的地学教育曾经有过辉煌历史,以南京大学地质学系为例,在校学生人数最高时曾超过千人。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进入了低谷,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地质行业纷纷转向的影响下,地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严峻形势。

如何培养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一代地球科学人才,是地学教育的新课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根据地球科学学科特点和当前的人才需求,以1993年成立地质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不失时机地调整培养目标和规格,在本科教育中确立了基础型和应用型两类地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其中基础型人才主要从事地球科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瞄准学科发展前沿,能解决地学领域重大基础研究问题;应用型人才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和某些专门领域的知识与能力,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需要,例如在我校地球科学系的四个本科专业中,除《地质学》专业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外,其余三个为应用性专业。

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三三三”培养模式:

首先是“三次选择,逐步定位”。第一次选择在入学后,根据学生志向、素质和入学成绩,遴选出愿意从事基础地质研究的学生,组成“基地班”,每年20名左右。第二次选择在二年级上学期进行,对基地班学生中不适应在基地班学习的学生作个别调整,同时对非基地班学生按应用学科和专业方向分流。第三次选择分流在四年级上学期,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方式实施本硕连读。

其次是“三层次”培养计划。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实施理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和学科专业方向课程三层次培养,第一个层次是强化数、理、化、生、计算机、外语等大学基础课程。第二个层次是学科核心课程,包括学科群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新增《地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群基础课,通过综合、改造现有的地质学必修课,增强实验和实习环节,精减各二级学科分支领域的必修课程。第三个层次是学科方向选修课,包括全校公选课和文化素质课,增加介绍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选修课程。

第三是“三元结构”。即“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研活动”教学模式,加强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同时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建设野外实习基地,并在实习中率先开展数字化地质野外工作;加强实验课教学;提倡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并进行演讲和评选;为学生组织多种学术活动和学术讲座,使之逐步接受和了解国内外学科的进展与前沿领域;增加选修课比例,鼓励有潜力的同学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等。

七年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在创建两类地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中成果丰硕,共获部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5项。出版各类教材15部,其中《地球科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内第一本多媒体电子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0年获国家级电子出版物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自1994年以来全系共承担和完成了10项部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在改革和发展中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全系共有教职员工132人,其中教师88人,包括中科院院士4人,教授45人,博导36人,副教授34人,教师中具博士学位者达40人,占教师总数的46.5%。近几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素质好。全系研究生年平均录取率30.8%,“地质学”基地班为68%。这几年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生信息表明,由于学生在校基础打得扎实,计算机、外语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每年约40%左右的毕业生在非传统地质方向就业,表明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