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红梅赞》从20世纪50年代唱到21世纪,红遍祖国大江南北;一台《飞向新世纪》的主题晚会,受到了江主席等军委领导的交口称赞——走近士兵,心系基层,紧跟时代的脉搏,打造艺术精品,始终是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编导室一代代艺术家们的不懈追求。
20世纪60年代,《江姐》、《十送红军》、《我爱祖国的蓝天》家喻户晓;80年代,《军营男子汉》、《说句心里话》唱响军内外;90年代,《长城长》、《兵哥哥》、《父老乡亲》风靡全国。每个时代,空政歌舞团编导室都推出过在军营和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代表作。
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超越时空,具有超凡的生命力,源于它厚重的生活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年,为创作歌剧《江姐》,编剧阎肃、作曲羊鸣等下江南,入蜀道,搜集音乐素材,前后奋斗2年多,剧本4次更改,仅一曲《红梅赞》便8易其稿,修改达20多次。歌剧《江姐》与观众见面后,不仅轰动了当时的中国,而且经久不衰,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编导室的每一个编导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着不断创新的精神。长城这个古老的建筑在词作家阎肃和曲作家孟庆云的诠释下,得到了新的升华。歌曲《长城长》获得了“1994年中国音乐电视金奖”、“解放军文艺奖”,还被评为“90年代战士最喜爱的歌曲特别奖”。姚明作曲的《故乡是北京》、《唱脸谱》等唱火了京城。一位老艺术家说,姚明谱的这些歌曲“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歌曲形式”。当“京腔京韵自多情”唱响的时候,一种全新的歌曲“戏歌”诞生了。
“高山海岛留下了你们的足迹/边防哨卡展现出你们的音容/抗灾现场一线晃动着你们忙碌的身影……”一位边防战士在寄给编导室的贺年卡上饱蘸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小诗,编导室的同志们把它视为最高的褒奖。
蓝天是创作的广阔空间,军营是文艺的前沿阵地。多年来,空政歌舞团编导室全体创作人员注重在为兵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上高山、下海岛、走边防,创作了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在“抗洪英雄”高建成等17名烈士牺牲的当天,歌舞团原团长仇非就带领孟庆云、姚明、张伟等艺术家赶赴抗洪一线。在英雄所在的连队,看到烈士们空空的床铺被战士们收拾得整洁如前,他们百感交集。孟庆云含泪向记者讲述了这一幕:“我的心灵受到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一个问题反反复复撕咬着我的心:咱们这些可爱的战士,他们舍身舍命,究竟是为了谁呢?”回到北京,当他拿到《为了谁》的歌词,感情的潮水一泻千里,伴着滚烫的泪水,谱就了这首撼人心魄的旋律。
“不断地深入生活,向战士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我们的传统。”作曲家羊鸣说,“50年代我们年轻的时候进创作室,黄河、陆友等老领导都是延安鲁艺的学员,他们有的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有的通过几十年的创作,把《讲话》的精髓贯穿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要求我们一刻不要忘记‘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我们一开始就牢牢记住了:生活是唯一的源泉,士兵和人民群众是歌唱的主体,民族民间艺术是根。尽管时代变化了,但这些优良传统却一代代继承下来。”
几十年来,空军各部队几乎都留下了歌舞团编导室艺术家们的足迹,他们每到一个部队就要为连队培养文艺人才,为连队教唱歌曲,辅导军乐队;还为许多部队编创连歌、营歌、团歌、旅歌、师歌。
在空政歌舞团编导室,大家都爱把自己比作一个小小的音符,他们说只有实现所有人完美的组合,才能谱就壮美的旋律。
编导室有阎肃、羊鸣、张士燮“三老”,还有石顺义、孟庆云、姚明“三中”,在发掘和培养了杨震、杨威、张伟等年轻一代艺术家后,他们又先后特招了为46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作曲的吴旋,歌曲《好日子》、《常回家看看》、《越来越好》的词曲作者车行、李昕。有人曾直率地问张士燮主任:“这些年你们培养和特招这么多年轻有为的艺术家,作为老一代的你们没有危机感吗?”张老说:“危机感是有的,正是这种危机感促使我们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做时代的落伍者。同时,能为年轻的一代做些添砖加瓦的事,在他们创作成长的道路上给一些帮助,我们感到欣慰。”
团结协作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近年来,编导室几乎每年都要编创一台晚会,他们发挥集体智慧,艺术上切磋探讨,互为补充。晚会定夺节目,以质量为标准,谁的好就上谁的,没有资格新老之分,保证了每台晚会总有高质量的新作推向社会并在军内外广为流传。近十年来,他们创作的歌剧、舞剧、舞蹈、歌词、歌曲、曲艺等1300多件,先后在国际、全国和全军文艺汇演中获奖。其中,百余件获特别奖,有17件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