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八百里关中平原的中部,有一块农业文明发展的圣地。4000年前,我国农业的先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于右任先生在此发起创办“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成为我国最早开展农林高等教育的地方之一;解放后,国家先后在这里设立了10多个农业科研教学机构,使不到4平方公里的地方汇集了数千名农业高级科研人员,成为我国著名的“农科城”。
1997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杨凌成立了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承担起“为解决中国干旱半干旱农业的发展、21世纪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生存问题”的历史重任。
5年过去了,肩负重任的杨凌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在加快城市环境建设、科教体制改革、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真正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腾飞的希望。
几年间,这些研究中心取得高新技术成果126项……2000年6月,他们成功繁育了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2001年8月,他们从人类干细胞中分化诱导得到心脏跳动样细胞,标志着我国在人类干细胞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杂交小麦“西杂一号”通过审定,成为我国黄淮麦区第一个通过审定的杂交小麦品种,平均亩产达到626.4公斤。
示范区成立伊始,就将10所科研教学机构合并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技术入股形式,先后同企业联合组建了19家股份制高科技企业,科教人员以自己的技术和劳动持有企业股份,这种新机制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到两年时间,已转化科研成果45项。目前,在示范区已建成或即将建成的项目中,有46项源自杨凌的科技成果。
4年前,杨凌没有一个科技人员创办的企业,如今仅在创业中心进行孵化的就有76家,张涌教授创办的以发展良种肉奶牛羊胚胎生物工程产业为主导的杨凌科元公司,市场已覆盖陕西、新疆、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十多个省区;李华教授创办的杨凌李华葡萄酒公司投资1.31亿元,正进行后期建设。
如今的杨凌,城区面积已经增加到15平方公里,建起30多万平方米的高标准安居工程,农科人员的人均住房面积从8.4平方米提高到21平方米。高标准的医院、创业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水上运动中心等也相继建成投入使用。良好的工作条件,优美的生活环境吸引着一批高层次人才涌向杨凌,实现了从过去人才的大量流失到人才引入的初步转变,现已累计吸引硕士以上人才330多名,其中留学归国博士67人。
科技示范是杨凌示范区的重要任务,5年来。示范区按照“由近及远、重点推广”的原则,积极探索科技示范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推广了大量实用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还总结出技术指导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共同体型、公司带动型4种方式,使区内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20元。对区外示范和辐射,他们主要采取“公司+科教人员+基地”的办法,即由区内企业充当龙头,有关科教人员参加,在国内建成一批企业化运作的实验、示范基地。杨凌中富生物工程公司在江苏淮阴、宁夏银川、山东青岛、内蒙古临河等地建立10万亩基地;杨凌金坤、科元等公司在陕西商州、渭南、三原等地建立了种羊、种牛、肉牛及饲料基地;示范区在陕西省内建立了3个实验与示范基地;两所高校在西部省区建立了44个实验与示范基地;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去年就建立各类农业示范田20余万亩,示范户500多个,重点示范推广实用新技术50多项,引进推广农林草新品种40多个。2001年,杨凌在区外产生的带动效益达到10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