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先辈的重托,不忘肩负的责任,履行军人的使命,为陆航创造荣誉。”这四句话在孙凤阳成长的道路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孙凤阳的父亲孙芸田是1947年入伍的老兵,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是华东三级人民英雄。谈起父亲当年对他的教诲,孙凤阳至今记忆犹新:“说起我与飞行的难解情结,还是受我父亲的影响。我16岁时,空军到我们那里招收飞行员,父亲跟谁也没商量,就给我报了名。在我穿上军装离家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和我谈起了朝鲜战场上的事。他说:‘志愿军刚入朝时,没有空军,高射炮兵也很少,许多朝夕相处的战友牺牲在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说这话的时候,父亲眼里始终滚动着泪花。此时此刻,我才明白了父亲让我当空军的真正目的。我对父亲说:‘爸,你放心,我当上飞行员后,这天空就会是我们的!’从那时起,我就把搏击长空、守卫蓝天作为心中的最大志向,发誓为它奉献自己的一生,发誓决不让父辈那段悲壮的历史,在我们这代军人身上重演!”
这种由衷的誓言,始终鞭策和激励着孙凤阳。1977年12月,他以全优的成绩从航校毕业。同期的学员中,他第一个放了单飞。那天,航校把孙凤阳的父母请到机场,看孙凤阳单飞。当孙凤阳驾机冲上蓝天的那一刻,孙芸田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挂满了欣慰的泪花。
“飞行员是国家拿金子堆起来的。想起国家对我的培养,想起牺牲的战友,我就感到振兴我军陆航事业,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孙凤阳感慨地说。
飞行是一项高风险、高淘汰率的特殊职业。与孙凤阳同期的44名学员中,有8人还没毕业就被淘汰。他的同学和战友,有11人在飞机失事中牺牲。特别是待他亲如兄弟的中队长,在一次执行抢险任务中坠海身亡。当时他双手捧着老队长仅存的一点遗物,面向着大海默默发誓:继承老队长的遗志,不畏艰险,撑起祖国的一片蓝天。
面对风险和死亡的威胁,孙凤阳从来没有退缩过。他说:“军人的职责意味着面对死亡。作为一名陆航飞行员,为了祖国的陆航事业,就必须笑对死生,知难而进。”一次,孙凤阳驾机进行新型航炮试射,俯冲攻击时,他将一发发航弹准确地射向目标,突然,他听到一声爆响,右前舱挡风玻璃被一枚弹头击穿了一个大洞,要不是仪表板“挡驾”,后果不堪设想。事后查明,是一发航弹打在岩石上被反弹到空中与高速飞行的直升机相遇。据现场的直升机总工程师介绍,这样的巧遇在世界陆航史上没有先例。尽管这样,孙凤阳没有掉以轻心,他在空中反复演练,总结教训,终于创造了侧身摆脱地面火力攻击的新战法,填补了我军陆航史上的一项空白。他先后14次冒险参与新机型试飞、新武器试射,用生命书写着陆军航空兵的辉煌。
孙凤阳深有感触地说:“我经常思考,在知识经济、知识军事崛起的时代,我们军人怎样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辱神圣使命?江主席关于科技强军和做无愧于新时代高素质军人的重要指示,给我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我感到,作为当代军人,光有吃苦精神和满腔豪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用现代科技知识打造自己,才能挺起脊梁、挑起重担。”
孙凤阳这个文革期间的初中毕业生,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使命感,把一座座军事科技的高峰踩在了脚下。1993年,团里配发了几部全球卫星定位导航设备。孙凤阳接通电源,按下启动键时却傻了,满屏都是英文。一看说明书,40多页全是英文。他下决心一定要把它学懂弄通,孙凤阳找到了一本介绍这个设备的资料书,将导航设备的每一屏内容画了下来,再查找英语词典,寻找一切可能理解的语意。后来,还采取驾机飞行中对照看、靠着悟性理解看、凭着大意猜着看等方法,慢慢地将支离破碎的内容串在一起。4个月后,他把全球卫星定位导航设备的64种功能全部翻译出来,并写出了中文使用说明。
“父亲的军功章是我们的传家宝,小时候我经常看父亲的军功章,并偷偷地戴过,那时就想长大后也要当兵立功,戴上自己的军功章。”孙凤阳向我们谈起往事的时候,我们感到他有一种强烈的军人荣誉感。
正是这种荣誉感,激励着孙凤阳为团队、为实现自己少年时的理想,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直升机团先后3次荣立二等功,连续4年被总参陆航局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甲类战斗团”,有两个机组被军区授予“英雄机组”荣誉称号。孙凤阳先后4次被总参陆航局评为优秀指挥员、优秀教练员,一次荣立一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被北京军区评为“科技练兵先进个人。”
“重托·责任·使命·荣誉”,这8个普通的大字,在孙凤阳心中字字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