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南师话人师

2002-08-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黄进 我有话说

并不是说“好”的大学都是“老”的大学,但岁月俊彦群贤沉淀出的辉煌确实令人肃然起敬,置身于南京师范大学——这所百年名校中,你会自然感受到一种历史与现实混合而成的醉人的氛围和迫人的气息。而这种氛围、气息的营造者则是这个学校的灵魂——教师。他们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人格魅力塑造着师大的校园精神,抒写着人师共同的人生哲学——严谨、朴实、奋发、奉献。

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晚清(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以后又演化成孕育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成熟办学体制的南北高师之“南高师”,经历了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金陵大学师范学院和国立南京大学师范学院。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在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部分院系的基础上成立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一百年来,南京师范大学历经沧桑,虽然校名屡经更迭,但笃学敏行、正德厚生的校园精神和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校风在一代又一代师大人身上传承延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如果说,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是与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同步成长的历史,是见证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萌芽、发展和壮大的历史,那么南师大一代代大师、学者的辛勤耕耘,则使师范教育得以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沃土,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使师范精神薪火相继,使师范大学永葆青春、蓬勃向上。他们为我国师范教育,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师范学堂的创立者当数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张之洞。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并进一步强调“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关系尤为重要”,据此他创办了包括三江师范学堂在内的多所师范学堂。

以后“三江师范学堂”改为两江师范学堂,学堂监督李瑞清以“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为信条,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培养了“俭朴,勤奋、诚笃”的校风,为改变师范学堂只有教、理、文、史的分科学制,李瑞清将传统沿用的博物科改为农博科,并首创图画手工科,亲自授课。通过生产劳动实践,促进了学生德、慧、术、智的全面发展。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以“诚”为根本,希望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以诚为本,并在此基础上倡导民族、民主、科学的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态度。

东南大学时期郭秉文校长提出“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学术与事功平衡、师资与建设平衡,国际与国内平衡”的办学方针,要求师生树立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兼顾文理、沟通中西、努力养成“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的“国士风范”。一时间,东南大学名师荟萃,俊彦云集。

世风流转,寒暑易节。南京师范大学一如教育家的摇篮,诞生了一批又一批名师名流,他们智慧的光芒,他们著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论断引领着一代代学子攀援上升,南京师范大学因之声誉鹊起。在这个伟大的群体中还有——

中国首任女子大学女校长、“智慧女神”吴贻芳,她以“厚生”为金女大校训,告诫学子: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得到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会因之而丰富。

南京师范学院首任院长陈鹤琴,他提出的“活教育”的理论至今影响着中国教育界,即:活教育的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的中国人;活教育的课程——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方法——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推行的师范教育的宗旨是:“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不能“年年照样画葫芦”,先生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还倡导女子教育,男女同校,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师范教育进行全方位改革。

丹青巨擘徐悲鸿,在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工作的多年里,身体力行,留给了学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铮铮挚言,他的《田横五百士》、《徯(xi一声)我后》突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主题。

国画大师张大千,教导学生“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系统地有选择地读书”,并指出,成功之道,“七分人事三分天”。

著名教育学家罗炳之,提出“为人师表,春风化雨”,进而又指出:教师为人所尊就在于“必其人道高学博,径明行修,为学者树一良好模范,俾感化于无形”。

在一行行闪光的名字中,人们难以忘却的还有著名文学家唐圭璋、吴调公、孙望,著名画家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百,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著名植物学家陈邦杰,著名音乐家黄友葵、陈洪……南京师范大学成为鸿儒云集,教育家迭出的净地。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当我们沿着历史的遗迹寻找这些人师的风范和精神时,我们的灵魂在大悲大喜的思索中渐趋平静、空灵而丰实。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人师”埋头于学问的深渊,沉潜于研究的府库,生徒满门,桃李成荫,更看到了“人师”育人的人格,教人的本领,淑世的风范。

坦露一帙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的青史,让我们用21世纪的脚步去细细抚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