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给国内亲友挑选礼物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一不留神就会买来“中国造”的玩具、服装或工艺首饰等,花了钱还显得自己“没有诚意”。
近年来,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存在日益明显,甚至成为美国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据美方统计,2000年,美国从中国进口总额为1000多亿美元的商品,其中近一半是日用品。中国制造的玩具、鞋类等商品几乎“垄断”了美国市场。据统计,在过去十多年里,“中国造”的这类商品在美国进口同类商品中的比例已从不到10%增至60%。
对于“中国造”的广泛存在,一些美国人担心会因此失去就业机会。但是,许多美国经济学家指出,大量进口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不仅有利于美国的消费者,而且也不会夺走美国人的饭碗。相反,美国在过去十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创造了更多收入更高的就业机会,失业率还一度降低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在美国最大的家电超市“佳购”(BESTBUY),产自中国的商品从价值8、9美元的小CD包到数百美元的“发烧”音响,覆盖了大部分商品门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产品,如CD随身听、箱包、电话机等,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造”。在电话机类产品中,除了西门子是德国制造,AT&T、贝尔、UNIDEN、VTECH、通用电器等其他品牌都出自中国工厂。
在体育用品超市“SPORTSAUTHORITY”,同样能感受到浓重的中国气息。从10多美元的篮球、足球,50多美元的网球拍,100多美元的滚轴溜冰鞋到500多美元的高尔夫球棍,许多都是“中国造”。运动、休闲鞋类产品几乎全部产自中国,其中不仅有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世界名牌,连国内人很少听说的一些美国品牌竟也都是“中国造”。
大华盛顿地区的一些商家表示,他们大量引进中国产品,对其质量是认可的。早年中国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已逐渐减少,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小代理商从中国进口的小商品,如五金、百货等。进入沃尔玛、凯马特等大型购物中心的中国商品,顾客完全可以放心地购买。
“中国造”在美国市场的表现足以令国人自豪,但其中的缺憾也是明显的。首先,中国商品基本都属于低附加值产品。据统计,美国市场上单位价格50美元以下的日用消费品中中国产品的比例最高,约达90%。
低价格一直是中国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优势。中国加入WTO对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和国际市场还将产生新的推动。但是,从长远来看,中国产品将很难在WTO框架内长期保持和倚重价格优势。近年来,在美国的进口成衣市场,中国产品份额的增长已经放慢。在各大购物中心,越来越多的产品来自越南、柬埔寨等劳动成本比中国更低的国家。
其次,“中国造”并不等同于“中国货”。除了少部分低价成衣、玩具和小百货是地道的中国产品,绝大部分在美国市场的中国工业产品都是国外品牌,它们的产品设计,质量监管与营销体系都还是外国“专利”。这二者都意味着,中国在产品利润中的获益比例不高。
唯一的例外是“海尔”。在“佳购”销售的冰箱类产品中,海尔与日本、美国品牌相比并无价格优势,却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销售人员介绍说,300多美元一台的海尔储酒冰柜风头最盛。海尔针对美国人饮酒习惯设计的这一产品,目前仍是全场唯一的储酒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