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非织造新材料产业的强力助推器

2002-08-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谢军 我有话说

“当今世界上最激动人心,最有成就的新兴行业之一”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项重大新材料的诞生即意味着一场生产力的变革。

看一看非织造新材料问世以来的五、六十年间,对人类日常生活以及与“上天入地”相关应用领域带来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而深远!医用卫生材料、高级防水材料、农用覆盖材料乃至用于运载火箭、导弹喷管喉衬和航天飞机耐高温复合材料等等,哪一样离得了它?

非织造新材料又称无纺布、不织布、非织造布,它融纺织、造纸和皮革、塑料等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于一身,吸收了当代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学科的最新技术,是一种具有重塑产品结构和性能的新型纤维材料、高级复合材料。因而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激动人心,最有成就的新兴行业之一。”

世界非织造材料工业发端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一些国家是当今世界非织造材料工业、科技强国。一个国家非织造材料生产发达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目前世界非织造材料卷材产量达300万吨,价值120亿美元,复制加工品产值500亿美元。

我国于1958年首先由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始非织造材料的研究开发。1965年,采用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非织造研究成果的全国第一家非织造材料工厂在上海诞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织造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获得飞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非织造材料工业,并拥有较为完整的产品系列,非织造材料生产企业已近千家,从产量来看,2000年已达35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在我国非织造新材料产业的崛起过程中,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和始终以该院为技术后援的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非织造技术专业委员会—其前身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非织造技术分会(简称为全国非织造布技术协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该专业委员会播洒非织造技术甘露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厂长们称它为“我国非织造新材料产业的强而有力的助推器”,应该说,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播洒非织造技术甘露,极富成效地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1985年,由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纺织品公司有关负责人王延熹、张家祥、荣锡琪等人发起组织成立了“全国非织造布技术信息交流网”,当年年底会员单位就增至91家。这个“交流网”后来更名为“全国非织造技术协会”,目前拥有会员单位400多家。十几年来,该协会为推动我国非织造工业的形成与发展,为促进我国非织造工业的科技进步做了大量极富成效的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各地出现了非织造布生产热,还刮起了一阵不小的引进风。当时,纺、轻、化、农、军、医等十五个系统办了数百家非织造布厂,彼此不相往来,信息闭塞,盲目生产,不利于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全国非织造技术协会经过不懈努力,沟通了分散在各个系统的数百个单位的横向联系,大大改善了原来同业间产品重复、技术封锁以及互相恶性竞争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产品标准就是产业的生命线。非织造布产品众多,要使各部属系统实行统一标准,难度很大,该协会首先以粘合衬为突破口,组织国内80%左右衬布厂共商指标,逐步订出统一命名原则、方法标准、协会标准,加快了有关方面制订国家标准的进度,一举改变了国内没有考核依据的现状,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和产品达标活动的开展。此后,该协会又组织或协助会员单位制定了非织造土工布、针刺地毯等的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这不仅有利于这些单位产品质量的改进,而且有利于上级和商检部门对这些产品的考核和调控。由于盲目引进或缺乏经验,国内引进的百余条生产线的数百台机器,在试车或此后运转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该协会举办多项活动,协助各单位做好对设备的消化、吸收工作。如热轧辊的损坏一直是企业的心腹之患,重新进口一根即需7万美元,且要影响正常生产数月。该协会通过技术交流,帮助企业找到了适用的修补办法,既方便,又省钱。

非织造材料是一门新兴学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各高校尚未设置专门课程。一下子新建起来的几百家非织造企业普遍缺技术、缺人才。该协会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企业技术培训的职责。十几年来,先后开办了《非织布基础知识》、《标准与测试》、《产品开发与工艺》等数十期各类培训班,同时还举办了多项技术交流、研讨活动,为企业培训了一大批实用人才。

“上海国际非织造布研讨会与展览会”是我国也是亚洲第一个国际非织造布展,1986年为首届,此后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规模不断扩大,效果愈来愈好。现已发展成为世界四大非织造布展中的一个。这项重大国际展览活动的组织承办单位就是全国非织造技术协会。该展览的举办对提高我国非织造材料工业的技术水平,扩大我国非织造材料工业的影响,推动对外技术与经贸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国非织造材料工业奠基人之一——王延熹

他是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非织造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是我国非织造材料工业奠基人之一,他把自己一生献给了非织造材料技术的研究与成果推广工作,尽管历经风风雨雨,但他无怨无悔。他就是全国非织造布技术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王延熹。

王延熹于1961年从安徽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分配至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即开始从事无纺布研究。40年来,他魂牵梦萦的就是希望早日把我国的非织造材料工业搞上去!他先后担任了上海纺科院副院长、市科协所属上海市国际科技公司总经理等职,这些岗位提供了更大的舞台,使他在海内外更为广阔的天地里联合一批专家、企业家为我国非织造新材料产业的崛起而大显身手。

他不仅懂行,而且具有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他带领协会的同事们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全国非织造材料大会和国际非织造材料展,还开展了多项技术推广应用活动。他非常重视海内外非织造技术信息的采编传播和科普工作。经他提议,协会与有关单位合作,在我国首创出版了《非织造技术》期刊,迄今已出版了80多期。进入新千年后,他又和同事们一起,与有关单位合作,注册并开通了“中国非织造材料”网站,该网站已与美国、日本的有关非织造网站开展了交流合作。他们与媒体合作,拍摄了三集推广应用非织造材料的电视片、科教片,在中央电视台和上海以及其他省级电视台播映后,深受好评。他主编出版的《非织造布生产技术》,是我国第一部该领域的技术教科书。

他是一个具有大局观又富有正义感的高级工程师。1998年,我国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为整治江河流域水患,各地对非织造土工合成材料需求量剧增。但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土工布项目的现象。他获悉后,非常焦急:“土工合成材料的生产关乎水利工程的百年大计、人民生命财产安危,怎能盲目乱上?”于是,他主持召开了旨在制止一哄而上、推动土工布健康发展的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提出“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制订有关产品标准、设计规范、价格、质保等政策法规”等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批示有关部门研究落实措施。1991年,针对境外个别不法商人以合资形式高价推销无纺布设备的现象,他通过协会有关会议予以揭露,同时在刊物上发表“警惕假合资”的文章予以抨击,为此,他收到两封匿名恐吓信,但他并未因此而退却。自非织造技术协会归属于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后,他更加信心倍增,他深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必将以非织造材料生产强国的面目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