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身墨香做学问

2002-08-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

1989年10月,郑永立在浚县县志第四稿评审会上


这是一段普通的经历:36岁从部队转业到县地方志办公室任编辑、主编、主任,直到在岗位上去世,只留下两袖清风,一身墨香……

他看重的永远是事业

1982年,郑永立以营职从部队转业回河南浚县,安排在县工商局当办公室主任。谁都能掂量出这个岗位的分量,然而刚成立的县史志办公室急需人手,郑永立自愿被借用当了编辑。

本来说借用两个月,半年过去了,工商局局长着急了:你要再不回来,局里可另作打算了。郑永立答:“这里的工作很适合我干,那边我就放弃了。”“可别后悔呀?”“永远不会后悔。”

1984年5月,县政府任命郑永立为县计生委副主任,级别比工商局办公室主任高半格,他拿着刚形成大纲的《浚县志》找到组织部长,说自己分担的编写任务至少还得5个月才能完成,恳请把他留了下来。1987年6月,《浚县志》草稿初成,县委决定郑永立担任县文化局局长兼党组书记,官位比上一次任命又高了半格。郑永立接到提拔的任命书,急得脸色都变了,当即赶到县委说明情况:“前几年就是因为主编病倒和调整,给咱县史志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次我一定要干到底。”县里只好想出一个折衷办法,同意他暂时不介入文化局工作,等县志搞完再上任。郑永立请出省地方志一位领导,直接走书记、县长的“后门”,让组织部门重新做了“不提拔”的决定。

郑永立铁心修志的事情传开后,鹤壁市史志办领导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精神,有意调他到市史志办当副主任,升为处级,并安排家属工作和住房。郑永立又一次推辞了,他说,当官是为了做事,我到浚县接触的第一件事还没干好,咋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呢!当时浚县的一位主要领导感慨道:“我们正是看中了永立同志淡泊名利,工作扎实的作风,才一次次委以重任,但他看重的永远是自己认准的事业,这一点,正是我们许多身居要职的同志所缺少的。”

他为事业倾其所能

“写好县志是利于当代,惠及后人的事业,我们要倾其所能,才经得起时间考验,对得起这份事业。”郑永立这样要求从事史志写作的同志,更同样严格地要求自己。

郑永立原本文化程度不高,学历只到初中,可他刻苦自学,成了所在部队有名的“笔杆子”。转业后投身史志,报考了北京社会函授大学中国方志学专业,迅速成为行家里手。十多篇专业学术论文被省、市评稿会录用交流。

浚县县志初稿达800万字。郑永立起初负责编写其中最重要的“经济篇”,后担任主编,将800万字精编为130万字。

文字再多,时间再紧,郑永立始终牢记“全面、翔实、准确”六个字。他骑自行车实地考察了全县的山、河、岗、洼和黄河故道,住到百姓家里澄清历史典故,将实地资料与文字记载相对照,不放过一点可疑之处。旧县志中历史人物较少,为丰富“人物篇”,他跑了三四个城市的十几家图书馆,终于在郑州大学图书馆找到有关记载。管理员不同意复印,他就带着干粮一天接一天地抄写,图书馆馆长被感动了,破例允许他复印。

执著和专注使郑永立在修志工作中做出了独特的创新和贡献。为了利于检索,他第一次在史志中将篇目设计引入系统论,打破目录只列到“节”的惯例,将其细化到“篇、章、节、目”,同时首创在较复杂的“经济篇”中设篇首综述,加概况或无题小序,使检索者方便快捷,提高了史志的实用功能;他在“大事记”中采用编年体与记时本末体相结合,变单调的流水账为立体记述,使《浚县志》更具有科学性和条理性,为省内外同行认可并效仿,被评为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

他是心甘情愿累倒的

“1991年2月13日—2月18日,大年三十,初一至初五,是工作好时机,无人干扰,节间将概述、人物部分重写一遍……”“2月19日,春节农村人员最集中,骑车到端庄访端木子贡墓,大有收获……”郑永立从开始地方志工作的第一天就记录工作日记,整整41本。信手翻来,每天都被史志工作挤得满满当当,他的妻子李廷香含泪说:“当时的日子不知咋熬过来的,现在一本本整着翻着,我这心里还替他累得慌,老郑他是心甘情愿累倒的呀!”

李廷香说,她这辈子为永立做的最多的事儿,就是热剩饭。平时,全家人中他回来得最晚,饭菜要重热,即使节假日呆在家里,他唯一的事情也是查材料写稿,“有天晚上,饭菜端过来几遍他都摆手,我实在太困了,就把稀饭放在火炉上,交代他自己去吃。谁知半夜我被一股焦糊味熏醒,炉子上的饭锅已被烧穿……”

“说来人们也许不相信,永立他一辈子没有穿过皮鞋。”郑永立太爱书了,只要看到对修志有用的书,他就倾其所有。有一次,县书店进了套《汉语大辞典》,300多元一套,身上的钱不够,他就到会计那儿透支下月工资。会计说,这套书单位里有,那么贵,就没必要买了,郑永立为了方便改稿,还是买了一套。他生病期间,连水果也舍不得让妻子去买。至今,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从部队里带回来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客厅里连沙发也没有……可五个大书柜满满当当,《二十四史》、《辞海》、《地方志年鉴概论》等书中珍品却一应俱全。

节俭与追求使郑永立的身体每况愈下。办公室隔壁住的几位年轻干部说,我们已经习惯了郑主任的咳嗽声,他通霄达旦写书是经常的事儿。有一段时间,他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回到家里衣服都要妻子帮助才能脱下来。

终于,1990年春节的一场高烧让他躺了下来,诊断为肺结核,医生说需要住院半年,可他20天就回到办公室,剧烈的疼痛使他晕倒了。县政府领导派车把他送到医院,强调说,这次治不好,不能回来。实在没办法了,他让家里人把书稿资料送到病房,《浚县志》二次修改的大部分文章,是在医院里完成的。

县志发行后,县领导劝他换一个轻松点的岗位,郑永立却拿出了另一套工作计划:出版《浚县粮食志》、邮电志、土地志,整理清代50万字的县志……

2001年春节刚过,郑永立又一次犯病了,他坚持把《浚县第二届修志方案》拉出草稿,才答应去医院。这一次躺倒后就再也没能站起来,医生发现郑永立肺部的癌细胞已经扩散。最后时刻,守在床前的亲人、同志们听到的是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一定……把第二届……修志工作……搞好。”

照片由鹤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提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