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以前,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计算机机房只有40多台286微机,少数486微机,其他条件也十分简陋,很难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需要。1997年以来,在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的有力支持下,我们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实现这些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代表”,在提高教学及科研素质,建设高水平教学基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硬件建设上,我们致力于把教学、科研工作建立在现代化技术平台上,我们于2000年建立了200平方米的数学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三台先进的工作站,多台服务器,80台高档微机,以及打印机、终端等必需设备。数学实验室下设统计实验室、方程实验室、应用实验室、模糊与计算机实验室,以充分发挥我们在优势研究方向上的优势。
在教学环节,我们强化教育实习这一师范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及教学素质,扩大学生的眼界,数学系的实习基地除北京市城区、郊区外,在外地如广东、辽宁等地也有。对于实习基地,我们除了在经费上投入,还特别注意为实习基地提供教学方面的帮助,如以研讨会形式讨论如何搞好中学教育;请专家到实习学校开设课外活动课等。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要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特别是对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这是我们强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师资建设方面,我们注意吸收在外校获得博士学位者,不搞近亲繁殖;在科研和教学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职称评定及有关工作上,不搞人情关系;鼓励年轻人在学术上冒尖。我系现有教师55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人。从事基地教学的教师目前有22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负责人,有6人参加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项目。自1996年以来,我系教师发表国际SCI收录论文175篇,全国排名居于2-5位;发表国内核心刊物论文330余篇,全国排名稳定于1-3位。
1999年以来,我们推出并完善了新的教学计划。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加强基础,这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的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复变函数、实变函数、近世代数、微分几何、拓扑学、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数学模型列为学生的基础课,同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使学生今后无论是从事数学教学,还是进行研究开发,都具有深厚的基本功;二是强调学生能力与素质,着力提高学生掌握和发现数学思想的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把数学思维模式在工作和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三是瞄准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开设以计算机为工具的数学课程,并在课程教学中尽量采用多媒体技术;四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教改研究成果的试验;五是鼓励教师根据新的教学形势,编写和修订教材;六是增加学术讲座,既拓宽学生知识面,又推动良好学习风气、浓厚学术氛围的形成。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运用专业和综合知识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文献检索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系理科基地在建模竞赛中连年获奖。1998年,我们有两名成绩突出的基地班同学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大学本科四年的全部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为研究生。我们最早一届的基地学生是2000年毕业,有30多名学生考取研究生。我们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及中科院的几名基地班学生,均以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素质受到很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