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数学家大会(简称ICM),是由国际数学联盟IMU发起和组织的,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首届大会1897年在瑞士举行,1900年巴黎大会之后每四年举行一次,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外,未曾中断过,它已成为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大会。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的一小时大会报告和45分钟报告,一般被认为代表了近代数学科学中最重大的成果与进展,因而受到高度的重视。加上每次ICM开幕式都同时举行菲尔兹数学奖的颁奖仪式,这一奖项被称为数学的诺贝尔奖,所以,更使历届ICM成为数学界,乃至整个舆论界的盛事。能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作这两个报告,是一种很高的荣誉,说明被邀请人的研究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被邀请人名单由世界著名数学家组成的程序委员会确定。程序委员会的成员名单对外保密。有史以来,我国大陆被国际数学家大会邀请作45分钟报告的仅有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冯康、张恭庆、马志明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
在一个国家举办ICM,通常被认为是这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的标志,所以很多国家都竞相争取主办国际数学家大会。1993年,著名美籍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和丘成桐在接受江泽民总书记接见时,就提出了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在中国举办一次国际数学大会的建议。1996年11月,中国数学会正式向国际数学联盟IMU执行委员会递交了申办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的申请报告。1998年8月15日在德国德累斯顿举行的国际数学联盟成员国代表大会上,中国以99票的压倒优势,赢得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办权。
新闻背景
菲尔兹奖是数学学科中最有名的国际奖,它以终生致力于数学研究的菲尔兹教授的名字命名,被人们称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破坏了1897年苏黎士国际数学大会的正常序列。尽管1923年建立的国际数学联盟(IMU〕带有重建国际数学大会的意向,但是它却排斥了轴心国(德,匈,奥)的科学家们。于是,菲尔兹有了一个关于没有排斥性的国际数学奖的计划,他决定在联盟规则下组织一次大会。1923年,大会的一个委员会在多伦多大学成立,菲尔兹任主席。1931年2月24日,委员会讨论了有关数学奖的事项,关于此奖的特性,菲尔兹认为是“一方面肯定已做的工作,同时鼓励获奖人进一步的成就,并刺激另一些人的重新的努力”。
有了委员会对自己想法的认可,菲尔兹准备在将于1932年9月举行的国际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建议,然而就在这一年的5月他病了,并于8月9日死于脑溢血。菲尔兹立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留作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奖金。
1936年,在奥斯陆举行的国际会议上,首次菲尔兹奖授予哈佛大学的L.V.Ahlfors和麻省理工的Jesse Doulas。后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该奖有14年未颁发。1950年以后,菲尔兹奖每四年在国际大会上颁发两枚奖章,以后发展到每次颁发四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