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技伦理直面“潘多拉魔盒”

2002-08-1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光荣 我有话说

克隆人引起的伦理问题最使人揪心,然而近年来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信息网络安全问题使人们把忧郁的目光投向了整个科学技术。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伦理、信息网络伦理、太空伦理等重要的科技伦理问题。

要尊重自然护育自然

“水环境污染、大气环境污染、酸雨、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破坏……所有这些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行为。我们必须关注环境伦理问题,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钱易院士谈及环境伦理与责任时,感触很深。

她指出,环境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尊重并善待自然,尊重一切生命物种,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等。无论是领导决策、企业行为还是个人行为都要考察环境伦理问题。科技工作者应以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作为进行研究的目标,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作为研究和开发的准绳,将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对社会高度的责任心作为做一个好科学家的根本。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郑度院士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违背环境伦理的问题。如:有的地区以发展为由,将生态与环境问题置于不顾;在西部开发中,将污染产业向西部转移,生态建设中违背自然规律等。

他认为,在环境伦理建设中,科学家群体应承担起一定的道德与社会责任。科学家群体有责任做好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让决策者、社会公众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护育自然。科学研究活动,包括评审、评估研究项目,要考虑生态与环境的影响问题。领导决策部门对待环境与发展问题,往往存在功利主义;普通百姓为了生存,也认识不到其某些活动可能导致环境恶化。科学家应从客观角度,根据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讲真话。

众多环境领域的专家认为,应该倡导通过对人类社会价值目标的重新认识,通过对人与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正确理解,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以增加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提倡适应自然规律的有序的人类活动,最终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新型伦理关系。

信息网络伦理建设亟待加强

据了解,现在全世界有网民约5亿人,我国的网民也已超过4500万。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的黑客、病毒等问题接连不断,并造成巨大损失。据1999年有关资料,当年全世界几乎每20秒就有一起黑客袭击事件,美国因黑客袭击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我国网络也损失高达数亿元。信息网络安全和伦理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认证管理委员会主任何德全院士强调,应加强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他说,由于信息社会对信息专业人员的依赖性大大增加,形成了网络脆弱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专业人员出了问题对网络造成的危害很大。近年来的情况表明,对网络的威胁大多来自内部人员。

与会的信息领域专家认为,信息科技工作者应当与全体社会成员一起,理性地、负责任地应用信息网络,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反对利用信息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垃圾邮件、各种非法或不良信息,入侵、干扰或攻击他人的信息系统,窃取国家秘密、侵犯他人隐私。

太空也要“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把目光投向了太空。他说,对环境问题的理解不仅限于地球,还应包括人类活动已可到达的太空。实际上,防止太空污染已经是一个应该提上日程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问题会变得日益尖锐。

杜祥琬说,目前对太空环境现实的威胁主要有两个:太空垃圾的问题和太空武器化的问题。自人类开发空间以来,轨道碎片的数量逐年增加。这些碎片主要有无用的留轨载荷、火箭壳体、空间载荷上分离出来的零件等。现在在某些高度上,碎片的增长规律已从线性增长变为指数增长。研究表明,尺度在1厘米至10厘米之间的碎片对空间飞行器威胁很大,但这类碎片在轨道上分布现在估计已超过15万,它们对空间的和平利用造成了巨大威胁。

杜祥琬呼吁,绝不能让太空也走所谓“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太空也要“可持续发展”。防止太空污染的任务已经摆在人类的面前,这是一件不可束之高阁的事情,国际科技界需关注这一问题,并做出实际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