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假期“补习班”面面观

2002-08-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贾广惠 我有话说

暑期已过去一个多月,许多地方地下作坊式的暑期补习班并未有消退迹象。近日,记者走访江苏一些地方,发现中小学生参加各类“补习”已成普遍现象,而且使学生、家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收费之高令人吃惊

经过几番周折,记者扮成学生家长,来到南京鼓楼区一中学教师家门外。从窗外看去,大概20平方米的客厅里坐了七八个学生,一块小黑板,一张课桌作讲台,一台电扇,再摆上四五张小桌,就是一个补习班。悄悄一打听,不由得暗暗吃惊:这位数学特级教师,每天上3次课,一次2小时,10个学生,每人收60元,为期两月,这样他一个月下来就拿54000元,一个暑期至少收入10万元。听说还有收入更高的。有些人已买了轿车。而他们从未交过一分钱的税。

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透露,事实上,现在已出现一个从事假期补习的教师群体,这一群体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其中有许多名牌学校的教师在办班,他们拥有中高级职称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这一圈子里特别吃香。他们按行情和资历收费,还往往“名额有限”,让许多家长趋之若骛,惟恐落后。

愿打愿挨之现状

提起假期补课,一些家长颇显无奈,普遍的反映是:费用高,但不补不行,只为了孩子将来考得好。人家都补了,自己不去吃亏。补了总比不补好。记者一位朋友的孩子经历颇能说明问题。他的孩子考上了南京一所中学,他认为考一个重点高中问题不大。但一学期下来,孩子成绩仅居中下游。费了好大劲才打听到,原来班上好多孩子利用周末和假期在外边补课,许多“诀窍”是在补习班上学到的。此后,他不得不四处求人才将孩子塞进这样一个班。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爱玩,上补习班有人管着踏实。一位徐州三中的老师说:“我也知道补课并不好,但我儿子爱打游戏机,让他去上课,他就没时间玩游戏,好歹也学点知识,我也省心了。”

记者私下问个别补课老师为何开班上课,还违反了教育部门不准补习的通知。他显得委屈:“偷偷摸摸干这种事毕竟不光彩,可是几位家长老是找,面子上过不去,再说手头工资不高,多挣些钱对个人也有好处。”

一堆文件管不住一个“市场”

经暗访,记者得知,在南京从事地下补习班的老师还自定了几项“不准”,即不准学生和家长打听教师的姓名、学校,不准泄露教师住址,不准对外提及补习班,不准私自介绍学生进补习班。这样,即使一人被查出,整个市场仍难以被摧毁。

城市如此,农村补习班情况又怎样呢?7月中旬,记者在江苏偏远的丰县了解到,不少乡镇中小学在7月初就开办了为期一月的补习班,每人50元,为了避免检查,许多小学补习班干脆在农民家里或村委会开课,而在徐州、淮阴、无锡等地,六、七月份户外广告张贴最多的是办班通知。从几年前小打小闹,到如今遍地开花,假期补习已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供需市场,不仅城市办,乡村也办,不仅普通学生家长支持,许多教育系统内的人也让子女去补习。尽管教育部门一再禁止假期开办补习班,可这种班不仅不减,还有增多的势头。

变相经商贻误教育

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南大一位法学教授指出的,一是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竞争,使教育的竞争成为纯粹金钱的较量。二是增加了学生家长的心理压力,上重点中学差1分多交几千数万元已不稀奇,这就驱使家长们拼命赚钱,花钱给孩子买课上,心里才平衡。三是学生身心受伤害,假期自由时间被剥夺,兴趣、爱好被扼杀,成了学习机器,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电视、课外书不能看,出门游逛更不许,压抑、苦闷成为普遍的问题。四是少数教师正常教学不认真,上课“留一手”,课外忙挣钱,荒了“责任田”,肥了“自留地”,沾染上浓厚的铜臭,影响正常教学秩序,败坏了师德。长此以往,学生为考分忙碌,即使得到老师补习中传授的“秘方”拿了高分,最终离健全心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远。若任其发展下去,受害的岂止是学生?

编后 当中小学教育热衷于“吃偏食”而不注重“正餐”的时候,不仅素质教育会流于空谈,还会使素质教育演变成“短视教育”。假期“补习班”的种种情况值得引起重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