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在书店畅销;印有霍金头像的文化衫风靡了大街小巷;霍金的公众演讲票极为抢手,电视台为此专门搞了实况转播……从8月9日,“轮椅上的科学大师”霍金来到杭州参加弦理论国际会议以来,一股“霍金热”正在杭城兴起。有人慨叹:继陈景润之后,科学家已经很久没有获得这么空前的轰动效应了。
霍金为何受到人们“追星”般的仰慕?用霍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一、人类对自身来源的好奇;二、公众总是寻找英雄。的确,霍金不仅探索了宇宙的极限,也挑战了人类的意志力极限。由于患有卢伽雷氏症,霍金被禁锢于轮椅达20多年,全身惟一能动的是左手的3根手指和部分面部肌肉。近年,他又在一次手术后失去了发声能力,与人交流需依靠计算机合成语音,但就是这样,他还在理论物理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公认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这是霍金的第二次中国之旅,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推动中国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在答记者问时,他用语音发声器说:“我鼓励年轻人从事理论物理研究,我发现宇宙论和理论物理的研究,甚至比星球大战还激动人心,它就像星球航行,勇敢地向未被征服的领域前进。我能够在头脑中探索黑洞,进入宇宙最遥远的地方。如果你想到太空去,最好先学理论物理。”据霍金介绍,为了让更多的普通人理解宇宙的奥秘,他正在写一本更为简单的《时间简史》,估计一年以后完成。
据霍金的中国学生吴忠超教授介绍,当年他跟随霍金求学时,霍金就希望让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读者了解他的学说。1992年,受霍金的委托,吴忠超将《时间简史》介绍到了中国。去年初,霍金再次邀请吴忠超担任中文翻译之职。今年年初,霍金中文版科普新著《果壳中的宇宙》与世界其他十几种文字几乎同时出版。
为了更好地理解霍金的学术观点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记者采访了几位参加这次弦理论国际会议的一流专家,他们大多是霍金的朋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施维德说,基础科学其实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拿霍金的理论物理学来说,从近的说,能满足人类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人总不能光吃饭,而不去研究大自然是如何形成的,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单调;从远的说,对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对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电脑的发明就与量子力学研究有关。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葛乐思认为,基础研究是一切学科的本源,没有基础研究就如人没有头一样,没有对自然界奥秘的探究精神就难有科学发明。那种认为应用比理论研究更重要的观点是错的。一个国家对科技的投资,有短线的也有长线的,短线的是利用已经成熟的技术,使经济起飞,假如只注重这方面的投资,只能是短期的起飞。葛乐思说,在国际科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数学是科学的王后,是科学的共同语言,凡是需要计算、计量的,都需要数学。在美国,数学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最重要的工具,国家投入的经费也成倍地增加。葛乐思还说,现在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高能物理学家都开始对弦理论感兴趣,并投入研究,但他到中国与同行交流后发现,中国数学界在弦理论等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与一流水平还有差距。他希望更多中国年轻的学者能进入弦理论的研究。
与霍金并称为理论物理界的“双子星座”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威腾说,宇宙会不会爆炸?何时爆炸?在大爆炸前宇宙又是何种模样?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我小时候就产生了,到今天依然无法解答。但这并不影响研究,相反,正是这种好奇心在支撑着我们的研究工作。他说他很乐意接受优秀的中国浙大学生做研究生。“倘若我带了中国的研究生,我希望他们学成后回国工作,促进中国基础物理理论的发展。”
丘成桐先生则认为,中国的数学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取得过一些成就,但由于中国的数学家过于重视应用而忽略了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因此对国际数学界影响不大。当然,在近现代,中国的数学家还是有过不小的成就的,如陈省身先生和华罗庚先生。但在总体上说,目前中国的数学研究还比较落后,其主要原因是太讲求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不仅要注重应用科学,更应该重视基础科学。我们这次在浙江大学设立数学研究中心,就是想培养本土化研究人才。
最后,丘成桐先生说,从事基础理论研究是辛苦的,但我们要想想霍金,一个身躯行动如此艰难的人,却能成功地攀上科学的高峰。健康的年轻人为何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