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优势弱化 深圳如何应对

2002-08-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本报通讯员 李林 我有话说

“深圳的人才吸引力在下降”、“深圳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深圳的人才优势正在趋向弱化”、“深圳的人才载体太少”,这一连串的忧虑和问题,是在深圳刚刚结束的深圳市人才研讨会上由众多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提出的。

人才优势“弱化”不容忽视

人才问题始终是深圳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深圳从20多年前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国际知名的大都市,靠的就是人才。而这些人才没有几个是本地的,95%以上是从全国各地引进来的。然而,近年来,面对全国各地展开的人才竞争,深圳的人才优势渐趋弱化,发展后劲不足,尤其是对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不够。深圳市人事局副局长王志国直言不讳地说:“深圳现有人才的状况总体仍有优势,但‘弱化’是不争的事实。”

的确,深圳仍然是全国各地人才求职的热门城市。但一些用人单位反映,一般人才容易招,高层次人才不好找,特别是科技人才和重量级科技人才严重短缺。据统计,深圳虽然号称有中专以上的人才70多万,但高级职称人才和科技人员仅占人才总量的8.2%,远远不能满足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调查显示,深圳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与上海相比,深圳在引进海外人才就业创业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差距。20年来,深圳市引进的留学生总量才3000余人,而上海则达到2.7万人;上海的“留字号”企业已达1300多家,而深圳只有300多家,总投资额也不及上海的三分之一。深圳的人才载体少与深圳在人才待遇方面的优势日趋削弱,是制约深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一大瓶颈。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林源昌指出,深圳的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个是在专业配置结构方面。在经济领域,生物工程、现代医药、环保工程、软件开发、现代物流人才、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二是在年龄结构方面,深圳市工农医科教育等主要专业中具有正高职称的高级人才有相当高的比例,但大部分将在今年退出一线工作岗位。据43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深圳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中高级职称人员中,现在年龄超过50的占50%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的仅占23%。

深圳市的一位政府官员指出,深圳人才的文理结构也不尽合理。哲学、社会学研究相对滞后,没有取得国内学术界认可的课题、项目。而公务员队伍今后肯定要向高度专业化发展,没有一支有哲学和社会科学素养的公务员队伍,就无法和外面谈判、打交道,科学决策也就缺乏依据。

筑造人才暖巢

随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越来越市场化,国内当前的人才竞争格局已由过去“深圳一枝独秀”,演变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四分天下”。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明确提出,要“把人才问题摆到事关深圳生死存亡、成败兴衰的关键地位。”

深圳市人事局副局长王志国认为,在人才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深圳要念好人才经,要实施人才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国际化”的观念。针对深圳人才优势弱化现象下功夫,高度重视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重奖重用高层次人才。

王志国表示,深圳市特别要注重引进、培养和造就学科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帅才”,加大体制创新力度,让人才发挥最大潜能,让高层次人才释放高能量。为此,要实行特殊的分配制度,大胆探索知识资本化的途径,积极推选技术成果入股、技术分红、员工持股和期权制等制度;在行政管理、事业单位和市属国有企业中,要保证让一部分高级管理职位聘任境外专家担任,对在深圳举办的国际或国内高水平学术、信息交流活动,予以大力支持。

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曹嘉庚说,十几年来,深圳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但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国内顶尖级人才的吸引力不是很大,而且随着内地城市吸引人才力度的加大,深圳原有政策和措施的优势已弱化。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这些政策,采取新的措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