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大河遗梦》是李存葆近年来潜心创作的文化大散文及随笔的汇总集。在这本散文集中,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独到理解,而且体现出作者对散文品位的思考与追求,更体现出了以写小说而成名的这位作家所创作出的散文的鲜明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集体现出了作者在散文创作中所追求的高品位、高境界。李存葆以军人的气魄,恢宏的气度,抒写出当代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化大散文。无论是《鲸殇》、《大河遗梦》,还是《祖槐》、《飘逝的忧思》,都呈现出大气磅礴,纵横捭阖的文风;同时其意境的创造深刻而广阔,回肠荡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索空间。《鲸殇》中,作者将巨鲸的生存与人类生存相提并论,呼吁“大海里不能没有生命的奇观,消失了生命的奇观,大海便失却了无比高贵的尊严。大海里不能没有壮阔的生命奔流,失去了壮阔的生命奔流,大海便消失了浩浩荡荡的灵魂。让鲸家族像往昔那般炽盛,也将是人类的最大福音。”这种高境界来自于作者的高品位追求,在其他作品如《大河遗梦》、《祖槐》中,也都体现出了这种追求,同时还充盈着真挚情感的流淌。在李存葆的散文中,他独有的那种大气恢弘而又情韵悠悠,是那些私人化散文写作中的小情小调甚至矫情做作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其次,这部作品集体现出了作者在所创作的散文中大力弘扬的正义感和历史感。李存葆认为,散文里应该有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语言的亮度,应该有作家的正义和良知。他的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思想。读李存葆的散文,你随时都可以看到他对人类生存、哲学、社会、人生、人性等重大命题的思考和探索。《大河遗梦》中的许多篇什都显示出他的正义感以及他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积淀等诸方面问题的思考。同时,在他的作品中巧妙糅进了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内容,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深度与厚度,而且显示出作者在表述中的一种文化张力,并从中透露出某种深沉的正义感和严肃的历史感,昭示着作家的良知和智慧。
这本散文集中,还有很多篇以不同的艺术家作为描画对象的人物随笔,作者以自己内蕴深厚的笔力将艺术家们的艺术个性、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出来,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每位艺术家在作者的笔下,各显风采,独具神韵。作者针对不同的刻画对象,精心选取独出心裁的角度,表现各人独有的气质和韵味,展示他们不同的风趣和神采,有的似信手拈来的几笔描画,却实为点睛之笔。人物随笔,重在传神,写活写好并不容易,实在是一种易写难工的文体样式。尤其,作者的写作对象大都是画家,稍不留意就会写成千人一面的套路化文章,让人读来索然无味。但在李存葆的笔下,艺术家们却是形神兼备,各领风骚:走出“黄金小屋”的张道兴是“探索家族”中的佼佼者;从“黄金王国”和大海边走出来的王阔海被他称为“钉在丹青十字架上的人”;他说董辰生“少年假画佛以糊口,老来再入佛画之门,这看似从终点回到起点的复归,却绝不是老牛转碾式的重合,而是螺旋起飞般的超越”;还有“伏虎草堂主人”冯大中的那种无私的大爱……李存葆的描述本身已深得艺术品之韵,或如白描,线条精当而无冗余之笔;或似水墨,朦胧深远的留白余味悠长;或像点染,含蓄浓郁之中有化不开的意趣缭绕。
李存葆以创作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而成名,当他写完《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之后,就转向写作《沂蒙九章》、《大王魂》等报告文学,继而又涉足散文领域,一发而不可收地写出了震动文坛洋洋万言的《鲸殇》、《祖槐》、《大河遗梦》等文章,并连连获奖,在散文创作排行榜中屡次名列榜首。“李存葆现象”或许可以给当代文坛带来某种思考和启示。同时,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他所创作出来的如此大气磅礴的文化散文,不仅为当代散文创作开了一代新风,而且为今后的散文创作发展也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当下散文界热烈探讨散文的变革和突破的问题时,不妨先研究一下李存葆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