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村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从哪里来

2002-08-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昆广西日报记者 贺波 我有话说

在日前举行的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为大会发言的三省份之一,广西的经验和成就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从2000年起,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有效遏止了连续3年招生滑坡的趋势,招生人数连年快速递增,其中,县级农村职中招生数量近两年上升率分别达到16.2%和26.7%。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到82%以上。一批农村职中科技示范基地成为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广西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的强劲竞争力哪里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政府引导是关键

广西农调队从1990年起跟踪10年得出的一组数据表明,经过规范职业教育者,其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但是,广西农村劳动力受过初中后教育的比例却极低,到2001年也才为11.06%。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把实施科教兴农的立足点放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上。

2001年7月召开的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十五”期末,全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60万人;农村教育培训年均达到500万人次;建好50所示范性县级职业学校,并以此为基础组建职教中心。

从2000年至今,自治区各级财政为建设农村职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2527万元,另有中央国债投资2500万元全部投入农村职业学校,光这两项投入,就使农村职业学校的建筑面积、专业设备、农业科技基地建设得到大幅度增加。

一项注定要对广西农村职业教育乃至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教育兴农金色工程”,1999年底起在广西实施。按照“工程”要求,广西将集中力量在30个县职业学校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办好300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重点扶持300个村成为科技示范村,1万名毕业生成为科技示范能手,带动10万农户科技致富。当年,自治区即筹集经费420万元,在11个县职中开展试点,如今试点工作已拓展到24个县职中,总计投入经费达1100万元。

农科教结合实现经济与教育“双赢”

“教育兴农金色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科教结合,实现了经济与教育的“双赢”,一度步履艰难的农村职校开始找到了新感觉,找准了位置。

甘蔗种植是来宾县的支柱产业。县职中主动承担甘蔗良种培育、推广项目,于2000年与县糖厂、糖业办合作筹集资金86万元,建起甘蔗组培苗厂。该项目的实施,加速提升全县良种甘蔗的种植规模,降低糖厂生产成本,预计3年内可使全县蔗糖业新增产值2亿元以上。

荔浦县职中通过自筹资金、吸纳社会资金入股方式,创办“生物技术示范园”,形成“公司+学生+农户”的校、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机制。目前公司接受的组培芋苗达20万株,完成百合、使用仙人掌等植物组培苗7.8万株。

如今,各项目学校以种养和技术服务作为经营范围,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在“教育兴农金色工程”实施的2年多来,已呈蓬勃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建成基地的土地面积达2300亩,实现利润212万元。

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农科教结合,广西职业学校实现四个运作理念的转变,即从以完成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主;从以教育部门管理为主转向教育、农业、科技部门齐抓共管;从以单一教学功能为主转向既主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又承担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从依靠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相结合。

校企联办增强适应能力

近几年,广西每年中职毕业生11万人,就业率达到82%以上。

就业形势的可喜变化既反映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表明各职业学校开始由注重办学条件、办学规模的竞争转变为更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竞争。

校企联办,是广西各职校为抢占劳动力市场份额,探索出的极为成功的办学模式。

地处边远山区的金秀瑶族自治县职中与深圳市的5家企业联合办学,将教室设在企业的车间里,连续5年输送1500多名毕业生到深圳等地,实现就业巩固率93%以上。

柳州畜牧兽医学校要求每个青年老师每个学期必须结合专业到生产单位蹲点实践,做到产教结合。学校在校外各生产企业建立生产实习网点,把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到畜牧业生产的第一线进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动手能力,最大限度地缩短了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的磨合期。该校毕业生连年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全区533所中等职业学校大都建立起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开设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开发交汇融合的职业道德和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强烈的创业意识和自觉设计、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