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底建立的福建省晋江市高科技园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全国第一家设立在县级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2001年5月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杨翊杰进站至今,已有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包括两名海归博士)正式进站,10来名博士已经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正在办理相关手续;而近期向工作站网站提出进站申请的博士,其数目更是达到了50名。
晋江是个小城市,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品位,还是文化氛围等方面都无法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相提并论,能够吸引到这么多的顶尖人才,它的秘诀究竟在哪里?
改革开放前,晋江是一个靠国家补贴才能过日子的穷县。2001年,作为一个县级市,晋江的国内生产总产值达303.5亿元,占福建省的1/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万元;财政收入达16.2亿元,比省内好几个地市都高。
目前,晋江有近8000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34家,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55家,但家族式企业和传统产业占的比例相当高,管理者的素质不高、管理模式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晋江要想保持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保持在全国经济的领先地位,必须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热情和主动出击是晋江人打出的第一张牌。
2001年6月,北京大学博士瞿波从网上看到工作站的招聘启事,便打电话咨询。在京办事的晋江人事局苏副局长立刻与他取得了联系。当时,瞿波正同时和爱尔兰一家科研机构洽谈意向,一时间有些举棋不定。为了打赢这场人才争夺战,苏副局长赶在爱尔兰方面之前将两张北京飞往晋江的飞机票送到瞿波手中。瞿波说,如果再晚几天,他现在也许就在国外了。而接下来的事情则更出乎瞿博士的意料,当他第一次跨进博士后公寓拉开冰箱的时候,发现里面居然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家一般的温暖迅速缩短了博士和这个南国小城的心理距离。
热情的背后,是一套由优惠政策构筑的人性化人才引入机制。市委书记、市长龚清概亲自挂帅,担任博士后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人事局下设“晋江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管理中心”,配备专门人员,专门负责“为博士后跑腿”;对每位博士后,晋江市财政每月额外发放4000元的工资津贴,并无偿提供一套137平方米的套房、配套家具及物业管理;其子女在晋江可以择校就学;还从新建成的电力大厦划出一层约1400平方米作为“专家活动中心”,供高级人才学习交流、休闲娱乐、合作洽谈。企业承诺年薪10万,并提供科研经费。
吸引博士,感情和政策是先导,但要留住博士、形成人才引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更为关键的是给高级人才提供才尽其用的契机。
在浔兴集团工作的姚俊峰博士告诉记者,相比一些大城市,晋江提供的物质待遇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晋江人热情,企业领导重视,公司上下也都很尊敬自己,开展工作顺利,对实现科研项目非常有利。
金福江,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在企业里住了三个月后,才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确定了自己研究的课题。他说,没有选择进高校而来企业,就是希望能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据了解,进入工作站的博士在与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多数在各自的研究课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瞿博士现任晋江民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在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改进管理模式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主持开发的新型鞋底材料,试产出的样品性能指标得到意大利同行的高度评价。
陈红岩博士到晋江三力机车公司工作不久,就成功研发出摩托车发动机电喷系统。这是一种新的环保型产品,目前国内只有两三家大型国企涉猎此领域。
浔兴集团的博士李湘生短时间内攻克了公司拉链生产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技术缺陷,仅此一项,每年至少可为公司节约50万元。
作为我国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模式的一种新的有益尝试,晋江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采用的是“政府直接运作,依托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由人事局负责具体工作”的运行模式,被专家称为“晋江模式”。
以往的博士后工作站都是设立在企业,只为设站企业服务;而采用“政府运作”的方式,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根据需要,提出科研项目,和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企业即可以委托工作站招收,也可以自己招收,再由工作站办理进站手续。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的财力和综合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职能,为博士后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交流等提供优惠条件和便捷服务,增进博士后对企业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消除高级人才对企业的顾虑,同时满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各种需求。
瞿波博士告诉记者,刚来时他心里也是存有疑虑,不知道企业是否真心爱惜人才,是否真能兑现答应的政策,自己的理想能否在这里变成现实。但是,工作站独特的运行模式很快消除了他的上述顾虑,政府的恰当介入,优化了企业和人才交流的宏观环境,为双方的合作建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背靠政府,各方支持,使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放心和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