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会上采访,听得最多的是强调数学的重要:“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等等。但谈到数学的现状时,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却认为,“数学需要复兴”;更多的数学家也指出,“数学需要振兴”。不论是复兴也好,振兴也好,数学在今天受到冷落却是不争的事实。
“哥德巴赫猜想”是关于1加1等于2的证明问题,这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数学王国里,这只是许许多多猜想中的一个,而这些“猜想题”几乎都是外国人出的。
有过受教育经历的人都知道,出题一般是老师的事,而答题是学生的事,出题需要对事物具有全面把握的能力。现代数学产生于西方,我国现代数学起步较晚,这是我们的先天弱势。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我们的数学在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上,花费了太多精力,而忽视了开拓自己的能力。我们其实最需要改变的是缺乏自信,这是会上许多人表达的共同观点。
在我国数学发展史上,我们不是没有取得过具有原创性的成果:陈省身以在微分几何中的贡献,创造了“陈氏定理”;吴文俊因开创数学机器证明,而被国际上称为“吴氏机械证明”。
许多数学家在谈到我国原创性成果少的情况时都指出,我们现在在数学研究中是以跟踪为主,缺乏开创“中国学派”的勇气和胆识。其实,现代数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有的已形成了许多分支,而这许多分支又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是可以在若干层面或分支学科中,形成自己独创的学派的。
我们目前的数学队伍中,多的是将才,少的是帅才,这是数学家们的客观评价。陈省身解释为,将才多是在数学难关中的某一点上有所突破,而帅才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通才,他能在许多领域游刃有余,他能从不同方向向最高点进发,不但自己到达顶点,还能为别人开辟前进方向。
建设数学大国,一靠人才,二靠成果,没有原创性的成果,永远只能居于二流水平。因此,在数学领域,要想我国有一个大的发展,就必须具有从跟踪到跨越的战略部署,具有在某些学科领域一定要取得突破,走在世界前列的决心。
在去年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杨振宁在谈到国际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时认为,今后几十年里,科学研究将会继续向应用科学倾斜。
一些慕名前来大会了解应用数学成果的人士认为,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数学研究现在还基本是“躲在象牙塔中自成一统”。近几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数学也开始走向与经济结合的道路,根据社会对复合型数学人才的需求,一些高校开始对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将数学与计算机通信教学内容相结合等。但总的来说,我国的应用数学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现实对数学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陈省身看到了这一现状,他甚至不惜以“贬低”基础数学来强调应用数学的重要。在他看来,纯粹的基础数学研究,由于目标单一明确,倒变得简单起来,而应用数学因为其对象的复杂多样,千变万化,要做好是非常困难的。今天,数学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有时已经从过去的“配角”变成了“主角”。他举例说,如果没有数学运用于天体运动的运算,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这样的事实。同样,今天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都已经离不开数学的直接参与了。
对于我国数学什么时候能取得诺贝尔奖级成果这样的问题,同样是著名科学家,有人估计二三十年内就有可能,而有人却认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行。陈省身的一句话意味深长:数学的魅力就在于不知道,也可能很快,也可能很慢。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诺贝尔奖”情结,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但数学家们谈到,太多的功利目的,其实对加快数学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益处。国内现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设奖过多过滥的情况,这也是一种浮躁风气的表现。许多人认为,得不得奖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为拔尖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
许多专家谈到,数学是一门需要扎扎实实下功夫的学问,短期内即使有人得了奖,也并不说明我们就是数学大国了。数学家们呼吁,数学研究需要时间,整个社会应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浮躁,相信在我国一批已经取得不俗成绩的青年科学家群体中,是能够产生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数学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