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增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002-09-10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又一次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他指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用“三个代表”的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努力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增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功能是培育“四有”公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因为,文化的功能能否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如何,最终取决于该文化是否能够吸引人和感召人,能否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任何社会形态下的文化都表现为多种文化形态并存的局面。哪一种文化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它就会拥有群众,就会具有生命力。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方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选择必然趋向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必然出现许多新变化。目前,我国的主流思想文化观念是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与先进文化建设不相符合的东西。如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国外腐朽的思想文化观念,也会利用一切机会侵蚀人们的思想。社会主义文化要真正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就必须在同各种错误思想文化进行斗争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先进文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更多的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在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各种意识形态相互竞争的今天,中国先进文化要成为人们的首选文化,就必须同西方文化进行竞争,以自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丰富的文化成果和活泼的文化形式,吸引人和感召人,在东西方文化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实力,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和认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上升为主要的和基本的需求。能否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必须解决好文化建设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化创造和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社会主义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它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文化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先进文化不仅来源于人民群众,而且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紧紧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生产出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对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把人们凝聚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来。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连接社会主义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关心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人民才会喜爱它。

其次,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必须兼顾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处理好先进性和一般性的关系。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并不完全一样。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和民族间经济文化的差异较大,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使得群众的文化需要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如何使不同层次的人的文化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是文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要建设的先进文化应该照顾到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精神文化需要,发展形式多样的、层次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使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果,使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受到教育。具体地说,就是要处理好先进性和一般性的关系,让不同的社会群体都能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文化产品,把他们吸引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

第三,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精神文化需要,对群众的文化需要进行引导。先进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但先进的文化同有吸引力的文化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从精神文化需要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文化需要,一类是消极颓废的有害的文化需要。在文化建设中,对于健康向上的积极的文化需要,我们应该大力予以满足;而对于消极颓废的落后的文化需要,必须进行纠正。要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引导群众文化消费,使广大群众自觉地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精神文化需要,什么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消费观念。

第四,增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发展的需要是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比历史上以往任何社会,都更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最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最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最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精神动力的文化,是最符合人们发展需要的文化,也是最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之一,努力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文化支持。

用创新的文化成果吸引凝聚人民群众

创新是文化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文化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重要途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就必须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实现先进文化的持续繁荣。因为,先进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其具体表现是不同的。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在不断变化,只有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坚持对文化进行创新,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吸引力,也才能永葆其先进性。

进行文化创新,首先要处理好文化与实践的关系。文化既反映现实,又服务于现实。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充分体现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意识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增强文化的时代感。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树立创新意识,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积极进行创新,用创新的文化成果吸引人感召人。进行文化创新,必须要有问题意识。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它,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必然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群众需要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文化上、理论上做出科学的解释。广大文化工作者应当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充分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正视前进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大胆进行创新,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做好解惑释疑的工作。要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广大群众对理论宣传能够喜欢听,听得进,信得过。

进行文化创新,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只有在充分吸收和继承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否则,创新只不过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体系中最具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文化体系之一。无论是古代文学,还是古代科学技术,都充分体现着创新精神。同时,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精辟地概括为“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对待传统,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既要反对数典忘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又要反对食古不化、厚古薄今的做法。要对古代文化传统进行现代转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成为今天进行文化创新的资源。

应当指出,成功的文化创新,必须是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的创新。不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所谓创新,是没有前途和生命力的。这样的所谓文化创新既不可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也不会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执笔:郑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