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乌鲁木齐市支队多数中队驻守在号称“天之涯、山之巅”的边陲地区,这里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十分恶劣。可是,驻守在这里的武警官兵却士气不衰,斗志不减,转业、退伍不想走,上学、调动不愿离开,是什么力量使得他们对这块土地如此眷恋?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踏进了座座警营。问号拉直了——兵心如铁官如磁,为官都怀公仆心。
盛夏的一天,当笔者踏进地处天山腹地的警营,真不敢相信,这个被古代边塞诗人道尽了荒凉、艰苦的地方,如今,却有如此设施齐备的花园式营房。
其实,营区建设只是这个支队全面建设的一个缩影。就在几年前,这个支队基层营区面貌却是另一番景象:低矮的平房冬不能保暖,夏不能消暑;不少中队吃水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挑,冬天的执勤哨位上,战士们的耳朵被冻坏……
要让官兵热爱部队,首先要把部队建设成一个温暖的家。2000年,支队党委将仅有的一百万元家底全部用于改善基层的营房建设。为尽量节约经费,支队党委成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日夜带领官兵奋战在施工工地上。一年后,全支队所有中队都住上了漂亮的新营房。
家底全拿出来了,一直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上下皆大欢喜的结局。然而,支队长周桂华却又将战士洗澡难、理发难、吃水难等难题摆到了党委会上。大多数委员们认为,为基层解难量力而行就行了,一些难题即使解决不好,基层官兵们也会理解我们。支队党委“一班人”却始终认准一个理:基层官兵越理解我们,我们越不能因群众的体谅、理解就放松要求。为战士解难就得有颗公仆心,心思全用上,力气全使上,做到不解决问题不死心。随后,8项饱含党委深情的“爱兵工程”相继上马。
7月中旬,正当天山区中队官兵为天气太热、脚上生了脚气而犯愁时,正赶上支队长周桂华带领机关干部深入训练场巡查。周支队长见状,立即打电话要支队卫生队医生立即为官兵们来医治脚气。中队官兵们说,支队领导办事向来就这样雷厉风行。
“支队领导与基层官兵贴得最近,接触最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雷厉风行,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今天能办的事绝不拖到明日。”支队政委王涛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这些感受和经验都是从以往的教训中获得的。”去年1月初,刚刚走马上任的支队长周桂华听说沙区中队澡堂坏了两年,远离市区20多公里的中队官兵只能到市区去洗澡,既给官兵造成了经济负担,又给中队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周支队长决定实地调查,只见澡堂里污水遍地,漂满杂物和冰凌,周支队长脱掉皮鞋,大步迈入刺骨的脏水中,很快便找到了毛病:供水管破裂,下水道堵塞。
随着“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澡堂修好了。
坏了两年的澡堂不到4个小时就修复了,周支队长和官兵十分感慨。他联想到支队为了解决基层的难题,遭遇的往往是机关各部门的推诿扯皮,基层苦苦等待的常常是“等我们统一协调处理”或是“等下次作经费预算时再考虑”等托辞。为此,他们举一反三,狠刹服务基层中的推拖风,做到急办的事不拖拉,难办的事不推诿,合办的事不扯皮。支队党委规定在衡量机关各部门年终工作成绩时,不仅要看为基层解决了多少难题,而且要看解决的速度和质量。
对难解的“死疙瘩”,难啃的“硬骨头”,支队党委也决不放过。
六中队战士徐金峰父母早逝,家里只有年逾古稀的奶奶。在一次摔擒训练中,不幸将手腕摔成粉碎性骨折,住院三个月仍落下个身体残疾。此时适逢退伍工作临近,他不知回家后该怎么办。支队主任王星将小徐的事反映到了支队党委会上,有的人认为把这件事上报总队评个残,正常退伍就行了。支队党委却认为,战士是为部队建设致残的,不能让战士流血又流泪。于是,他们派出政治处主任王星亲自到小徐的家乡,恳请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门帮助解决,经过努力和协调,终于为小徐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