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万家产助学 培育道德森林

2002-09-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兆远本报通讯员 相西桓 我有话说

出生于山东临沂西郊古城村的李云广,自幼家境贫寒,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在中小学读书时,一日三餐靠地瓜和野菜充饥。由于营养不足,瘦得皮包着骨头,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改革的春风吹醒了蒙山沂水,1983年,李云广开始搞母猪繁育,第一年获利4000元,接着用这笔钱买了辆12马力的拖拉机搞运输。积累了一点资本后,建成了临沂市首家环保节煤灶厂,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生意越做越红火。

腰包鼓了,吃过苦的他从来没舍得乱花过一分钱。一日三餐粗茶淡饭,至今还穿着几年前的旧衬衣,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认识的人说他是苦行僧、守财奴。1997年夏,他因患心肌炎昏倒在地,当医生要给用数千元一针的进口药时,被他拒绝了。妻子流着泪不解地望着他,女儿和儿子也在一旁劝说。李云广告诉他们:“节省点钱,我要圆一个埋在心底20多年的梦!”

“资助寒门弟子读书”,听了他的话,妻子儿女们才恍然大悟。李云广得知,临沂师院(当时的临沂师专)数千名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其中的部分特困生没有替换的衣服,仅靠煎饼和咸菜充饥。于是他决定将家中的全部存款拿出来资助特困生。当他拿出100万元设立专项基金时,家里的存折上仅剩下48元钱。2001年5月,临沂师专改为临沂师范学院,李云广又将几年的利润100万元无偿地捐出。此外他还向聊城技工学校、临沂三中、沂水王家庄子中学等捐款30万元。他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在5至10年的时间里,向社会助学捐款1000万元。

李云广勒紧腰带捐出巨款资助特困生,在社会上形成了“冲击波”。人们以不同视角猜测着、议论着,“怪人”、“傻子”、“闹腾名声”等批评落到他的头上。与他并肩奋斗十几年的弟弟,因承受不住社会议论离他而去,临走时伤感地说:“你的心肌炎病治好了,但脑子却生出毛病”。跟随他十余载的技术员、业务员,因不理解也纷纷辞职。年近古稀的父母亲还真认为他得了神经病,反复劝说他到医院检查。远在外地工作的表妹打电话说:“真的捐了那么多钱吗?真怀疑你吃了‘兴奋剂’”。更令人难堪的是,每当走到大街上,许多人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有人专门跑到工厂来看他长得啥样。

有的人认为,李云广是慈善家而不是好的企业家。在资金运作上,假如用这笔钱扩大再生产、开发新产品,使工厂成为知名企业岂不更好。有的人说,捐资助学精神可嘉,但能不能以此为榜样值得商榷,“武训”在当代已不合适宜。有人则猜测李云广在沽名钓誉,另有所图。对这些议论,李云广以平常心对待。他说:“我幼时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受到众多好心人的帮助,看到像我幼时一样的特困生,我心里难受。现在我有一些钱,就应当回报社会。人活在世上,有的人看着存折上的数目增长舒服,而我却觉得捐出来帮助别人心里才舒服”。

媒体纷纷鼓励他的助学义举。在一次全国高等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与会者谈及李云广捐资助学的事迹,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会高校负责人及有关专家纷纷对这样的沂蒙人竖起了大拇指。一位受助学生在给李云广的信中写道:“我尊重您的人格,不只是因为您给了我帮助,更重要的是您使我知道了如何做人”。临沂师院的一位老师说:“当前,有些学生受到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的影响,李云广这样的典型为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这比单纯的口头教育要强百倍、千倍。这会在莘莘学子们的心田里播下爱的种子,这颗种子必将长成人生道德的森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