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适应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变化,在我国竞争激烈的期刊市场上,出现一批关注生活、洞悉重大事件的新闻周刊,比如北京的《三联生活周刊》、《新闻周刊》,广州的《南风窗》、《新周刊》,上海的《新民周刊》和深圳的《深圳周刊》等。这些周刊,以其深度的报道、优美的图片和精良的印刷,成为我国8725种期刊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新闻周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既有杂志的深度,又有报纸的速度。
“假如房地产成功的秘诀是:位置、位置,还是位置,那么期刊的秘诀就是:编辑质量、编辑质量,还是编辑质量。”美国《新闻周刊》总编辑Richard Smith这一成功的经营秘诀,在我国周刊人那里得到很好地运用。“做《新周刊》的人不是编辑,而是策划;《新周刊》做的不是内容,而是品牌;大部分文章都应该是根据读者群特质推算出来,而不是拍脑袋想出来。”《新周刊》道出了这样的理念。
为了使人们准确、及时地获得信息,面对当前海量的信息,新闻周刊对信息进行整合,对重大新闻做了深度报道。《新民周刊》的许多深度报道,诸如“封面故事”、“独家报道”等栏目,视角独特,力求“在文章中提出的任何争论和主张必须要经得起事实的考验”,较真实地反映出时代的特色。
与报纸相比,新闻周刊不仅语言方式更为丰富、可读,而且印刷精良,给读者美好的视觉享受。在周刊人的理念中,图片不是文字的陪衬、附属,而是传达内容的主体。《三联生活周刊》是最早采用全彩色印刷的新闻和生活周刊,也是最早以委托广告经营权方式合作而引进业外资本的杂志之一。
这些都是新闻周刊品质过硬的根源所在。
新闻周刊今后究竟能做多大?这是新闻周刊主编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业内人士分析,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媒介向新媒介转变的过程中,读者市场还有待发育成熟,未来的市场空间亟待开拓,《新民周刊》社长郦国义认为,国内新闻性周刊的发行量与报纸的发行量相比,比例还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和小康社会的全面进入,新闻周刊的市场是有相当空间的。
《南风窗》主编秦朔说,印刷与运输的水平限制了周刊在全国范围内的发行。目前发行量最大的财经杂志,依然集中于华南、华东地区,市场存在区域分割的局限性。我国的周报市场相对于周刊而言,更加成熟。周报拥有相对稳定的读者需求,如南方周末、体坛周报、经济观察报等,人们对这些周报的阅读已经有了一种习惯,且周报凭借着价格低廉、专业化如体育类、经济类、时尚类等的优势,满足了一部分读者的需求,客观上分散了周刊的读者群。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读者的购买力不足、广告市场规模尚未形成、刊物价格偏高和叙述方式不够成熟等。
尽管,新闻周刊面临着重重困难,但在秦朔看来,做周刊有一种幸福感。他说:“虽然这幸福中也夹杂着痛苦。我在办刊中能够感受到光明的一面。但我的精神时刻在浪峰与浪谷间起起伏伏。在这思想的波澜中,我的杂志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张力。”
他说,目前,周刊业竞争正酣,未来的竞争就是机制的竞争和资本的竞争。因而,要不断地理解市场,开拓渠道,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吸收有创造性的人才。
《新闻周刊》主编钟诚认为,还要借鉴国际知名周刊的一些成功经验,从选题角度、写作方式和版式设计等方面值得我们研究。
建立专业化的记者编辑队伍,对于《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来说,是目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事情。他说,有了这样的队伍可以对专业性的问题,如地理、历史、文学等做出专业高度的评判,而且能够使杂志中的图片、摄影、美术等都更具专业水平,使周刊从整体品质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