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与时俱进求发展

2002-10-03 来源:光明日报 洛阳师范学院院长 杨作龙教授 我有话说


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这是所有地方师范院校的共性问题。这一教师教育体系首先要求的是以“师范”为主体,即在人才培养上要形成以人文文化为底蕴的特有的知识结构。师范教育的任务是要营造传承、创新人类文化的教育人才,这就要求负责这一任务的院校一定要注重和善待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作为地方的人来说,就是基因文化。这是形成不同地域人的不同心理与性格的东西,只有注意到这一点并发挥其优势,地方师范院校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例如:洛阳师范学院所处的文化圈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不少来洛的专家说,洛阳文化的特点是海纳百川,从容大气。而河洛文化的总体特色又是她的超前性,这便于培养人的超前意识。河洛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丰厚的积淀和底蕴,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已经作为种种精神深深扎根于河洛人的心目之中。由此而培育起来的人文素养,正是根植于本土文化、具有最广大适应性的教育植被。在教师教育上,注重地方历史文化,依托历史文化底蕴是培养自主型教师,是培养教师的自我责任感,是传承爱国之情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进一步强调要继续“坚持师范精神,强化科学教育,立足综合拓展,继、成文化底蕴。”

“师范”一词最早是东汉时期作为选任洛阳太学授业师资(在当时称博士)的标准而出现的。当时十分强调“为人师范”者要“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明行修”,在能力上是人师经师同求。此后,经过太学生的推动,这些又成为当时品核公卿的标准。因而师范也即成为“士范”和“仕范”。汉代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所以“师范”又是“做人之范”。这一文化现象在发展中我们将其提炼为“师范精神”。可以说,这一精神源发于洛阳,成就于古代,光大于今天。我们认为:“师范精神是具有师范教育深刻内涵的教师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精神。是以追求尽可能完美的人文素养为动力,造就明德、有术、懂礼、有法之才的源头活水”。在培养人才上,师范精神不仅师范教育专业需要,在师范院校中的非师范专业也同样需要。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也是师范院校多年养成、培育起来的一种文化传统。我们以为,不管再过多少年,师范性质可以不讲,但师范精神绝不能丢,这是所有师范院校的一笔不小的宝贵财富。

师范精神在历史中形成,在文化传承中发展,也在与时俱进。东汉许慎说,“范,法也”。师范精神在今天的光大之处就在于科学教育和科学教学。在今天可以说,科学教育就是师范之范,就是师范之法。教育要讲求科学性,科学更要关注教育。如何使人的大脑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如何从脑内革命角度去关注人们的学习,还需要脑科学的教育的嫁接。至于如何使学习者的知识快速建构、激活、匹配应用,使之变为能力,这更是思维科学的任务。这样一个将脑科学、生命科学、思维科学以至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的跨学科的大课题,就是科学教育。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建构这一特色,并使之成为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在基础教育上所进行的新课程体系改革,诸如强调研究性学习,加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改革措施,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知其所以然就是科学教育的任务。其所以然就蕴含在脑科学和思维科学之中。

最后,再回到对历史文化的利用上。我们讲的是“继、成文化底蕴”。《易》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是继承,是继承优秀历史文化,是要使历史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成是蔚成,是发展,是对文化的创新。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传递与发展是一代代教师的任务,更是师范院校的使命。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坚定地相信:利用地方历史文化,有益于建构以人文素养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利用地方历史文化,有益于焕发出融入人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利用地方历史文化,有益于增加凝聚力;利用地方历史文化,有益于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不同院校的不同特色;利用地方历史文化,有益于教育创新,也有益于创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