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令人尴尬的统计事实:
我国钢产量目前已是世界第一,然而高技术品种钢材近年来每年却需进口上千万吨;
2001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我国有11家企业入围,然而其中没有一家是制造业企业;
我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然而其关键零部件磁控管至今仍然依赖进口;我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然而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
缺乏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制造”发展的最大瓶颈。
中国制造业企业突破性创新和工艺创新很少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谈及我国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时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平均水准还是很低,基本上都以渐进性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主,突破性创新和工艺创新很少。
王德禄说,针对“中国制造”的具体情况,可以把我国制造企业分为三类:原材料加工和初级产品制造企业、无自主品牌的制成品生产企业和自主品牌的制成品生产企业。其中,以钢铁、金属加工等行业为代表的第一类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很弱,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非常大。以钢铁行业为例,我国钢产量以及成品钢材的产量都已位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也在世界位居前列,但实际上我国生产和出口的钢材都是初级产品,技术附加值很低,虽然数量上占优势,但从贸易额的角度来衡量,就远远不能与经过深加工的国外钢铁行业相比。
以温州打火机制造企业为代表的无自主品牌的制成品生产企业,这类企业主要通过贴牌生产,一般也不掌握核心技术,可能在某些次要的技术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但自身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也比较低。温州打火机占据了世界市场的80%的份额,外观设计、部件生产都有优势,但在关键部件方面缺乏知识产权,所以受到欧盟的《产品安全条例》贸易壁垒限制,产品需要安装保险锁时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界。
值得庆幸的是,以海尔、长虹、华为等公司为代表的具有自主品牌的制成品生产企业对技术创新非常重视,普遍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已形成了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即“重视技术创新——加大创新投入——产生创新绩效”的良性循环。
“中国制造”产品研发设计主要来自国外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对“中国制造”进行了产业链分析。他们认为,从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这个价值创造活动的链条来看,中国制造企业呈现出“两头弱,中间强”的态势。“中国制造”的根本优势是在生产环节;在研发、工艺和销售领域,制造企业的实力偏弱,产品研发设计和工艺水平主要来自国外。
有关资料显示,对我国各制造产业价值创造活动能力综合评定后发现,各制造产业普遍存在研发和工艺设计能力差的现象。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汽车制造、医药制造行业尤为突出,研发能力评定等级都为“弱”;纺织、食品及饮料制造、家用电器、石油化工、钢铁制造等行业,其研发能力基本也是“中等”。
王德禄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过多依赖国外表示了担心。他说,产品研发设计和工艺技术主要来自国外,一会影响到“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我国制造企业不拥有核心技术,就无法掌握产业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的主动权,长期发展下去,“中国制造”的命运就会掌握在别人的手里;二会影响到“中国制造”的利益获得,价值链体系中,制造环节获取的利益最少,多数利润被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环节获得,不拥有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这种状况长期下去,会进一步拉大我国制造企业与跨国制造企业的距离;三会影响“中国制造”在世界制造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单纯的制造基地在世界制造价值链体系中不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制造”如果定位于“世界制造中心”,就不应满足于制造环节,应该谋求向高端攀升,占据更重要位置,这就必须依靠核心技术的支持。
制约“中国制造”发展的其他因素
王德禄所长说,品牌建设能力差、物流服务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人才和熟练技工缺乏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国制造”的发展。
王德禄指出,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建设严重不足,尽管国际上到处可见“Made in China”的产品,但很少有属于中国的世界知名品牌。物流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成本高,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小、服务内容有限,物流企业管理分散、服务水平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大,现有物流水平已难以满足制造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