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考察、了解一个时期的学术研究状况,既可以作定性的分析描述,也可以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固然能深入揭示问题的本质,而有些问题则必须通过定量分析才能解决。比如,要了解近五年中国内地学界有关宋代文学研究的成果总量有多少,这些成果分布在哪些研究领域,哪些宋代作家最受学者的关注,从事宋代文学研究的作者队伍究竟有多大,这些问题只有统计分析才能得到确切的解答。本文即试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1997—2001年间中国内地学界出版、发表的宋代(含金源)文学研究的论著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宋代文学研究的现状,解答上述问题。
本文的资料数据主要来自上海图书馆编《全国报刊索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索引》、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目(网络版),另据中国期刊网和有关著作作了增补。
一、成果总量及其分布。1997—2001年,内地共发表论文2704篇,出版专著(包括选注本)595种,共计3299项。按年度依次是513项、555项、628项、736项、867项,逐年递增。2001年比1997年增长了69%。
成果量逐年增长,表明学者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竞争也日益加剧,但数量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同步提高。质量的进展有待于定性的分析。
二、选题分布上。在文体分布,词的研究成果最多,五年间有关词的研究论著共1397项,占五年成果总量的42%。也就是说,在宋代五种主要的文体中,宋词最受关注,五年间近一半的成果是研究词。而研究诗的成果为630项,不及词的一半;散文的成果为242项,不及诗的一半;研究小说和戏曲的论著则更少,分别为88和40项。很显然,研究成果,亦即研究力量在文体的分布上不太均衡,与词相比,对诗文的研究明显不足。
在作家的分布上也有些失衡。少数作家门庭若市,而绝大多数作家则无人问津。五年中,有近2000项的成果是对个体作家的研究,涉及137位作家。其中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和欧阳修堪称焦点热门,有关他们的研究成果分别为575、208、127和108项。成果量位居第6—10位的依次是陆游(89项)、柳永(76)、黄庭坚(69)、朱熹(68)、王安石(67)和秦观(60)。雄居榜首的苏轼,独占全部个体作家研究成果的四分之一;而苏、李、辛、欧四人的研究成果共1018项,占了全部个体作家研究成果的二分之一;有关苏轼、秦观等10人的成果共1447项,占了全部个体作家研究成果的72%。成果分布、研究格局的不平衡,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宋代文化巨人的苏轼,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无可厚非;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备受注目,也情有可原,但选题过分的集中,无疑会造成选题的雷同和人力的浪费。在研究方法、文学观念还没有太大的转换更新的情况下,像李清照这样作品有限的作家,可供开拓、探索的空间实在有限。检视有关成果,我们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成果是在重复前人的选题和观点。成果的数量虽日益增多,但知识的增量和学术的含量却没有同步提高,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再从分类来看,理论性、阐释性的成果多而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少,考据类的成果只有248项,仅占全部论著的7.5%。可见实证性研究相当薄弱。其实宋代文学研究中有大量的文学史实和作家生平没弄清楚,今后应加强实证性的研究。
三、作者分布。近五年发表过宋代文学研究论著的作者共有2064人(联合署名的,只计第一作者),其中海外学者30多位;其中绝大多数是偶一为之的“临时”作者。五年内只发表过1项成果的计1556人,占作者总人数的75%。如果我们把平均每年都有1项以上成果发表、即累计有5项成果以上的作者视为连续性的活跃作者,那么4篇以下的可称为“一般作者”。经统计,发表过1—4项成果的一般作者共有1971人,占作者总人数的95.5%;而5篇以上的活跃作者仅有93人,占作者总人数的4.5%。这93人,是近五年宋代文学研究的核心作者和骨干力量。他们共发表了720项成果,占成果总量的22%。也就是说,在2000多人的作者队伍中,只有90多人是致力于宋代文学研究,其他则是一般作者——“临时作者”或“客串”作者。不过,一般作者的贡献不容小视,宋代文学研究的绝大部分成果是由他们创造的,他们的成果共计2579项,占成果总量的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