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是我国基础研究加速发展、亮点频现的五年。
从科技工作者记忆深刻的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八位,到普通百姓也耳熟能详的克隆羊、克隆牛的出生;从我国科学家提前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任务,到随后完成水稻基因组框架图,所有数据都实实在在地显示,我国基础研究水平不但稳步提高,在某些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
江总书记多次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他指出,“在未来5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里,中国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今天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创新成就,依赖于这些研究所必然孕育的优秀人才。”
党和政府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全社会对“科教兴国”认识的不断提高,有效地营造了基础研究发展的良好环境。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仅2000年一年,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总投入就超过50亿元。2001年,我国的科技总投入达到近900亿元人民币,首次达到了占国民生产总值1%的水平。
谈到这一点,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十分兴奋:我国的底子薄,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支持,这几年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基础研究从过去长期徘徊在0.6%左右跃升到1%,虽然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距离,但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做到这点十分不易。正因为获得了有力的支持,使得一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如纳米科学研究、夏商周断代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得以开展,通过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对一批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支持,以及1997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等等,我国已在一些重要的学科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成果。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召开,这是我国基础研究日趋活跃的标志之一。过去很多国际学术会议很少有我国学者的身影,如今我国学者已在140多个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了职务,《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每年收录的我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达到6000多篇,许多研究成果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以默默奉献的精神,攻克了一批科技难关,使我国的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在对人体自身的认识方面,发现了人的大脑里有一个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新区域,被称为“舒氏区”,这一发现引起国际医学界强烈反响;我国科学家还首次提出生物大绝灭新论证,古鸟类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古人类学家在云南元谋发现大量古猿及动物化石,为人类起源研究再添新证;我国科学家培育出杀灭肿瘤的细胞等等,这些科研成果都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我国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领域十分活跃,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进入新世纪以来,频频传出我国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的消息,使我国信息产业“空芯化”的局面得到改变。对于我们这样的芯片使用大国,缺乏核心技术,一直是受制于人的心头之痛,芯片的研制成功,有效地保障了国家安全,提升了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此外,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域,我国也积极参与了国际标准的制定,取得了这一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抗衡的能力。
在生物技术领域,除为社会广泛知晓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的完成之外,我国科学家又绘制完成了以中国杂交水稻“籼稻9311”为对象的“工作框架图”,并计划在5年内发现和鉴定1000个与农作物品种改良密切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和蛋白,获得功能基因专利50到100个,以抢占水稻基因大战的制高点。
对于我国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差距的现实,科技界具有清醒的认识,因此,科技界近几年积极关注科技战略的制定,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寻求突破,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几年里,我国科技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围绕这一布局,科技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被称为“大动作”的改革,过去“吃皇粮”的242个国家科研院所整体转制变为企业,涉及科研人员达几十万人,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几年内由150多个减少为80多个,国家科研力量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将大部分可以面向市场的研究院所进行了剥离,使我国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基础研究队伍。
近几年,科技界正在突破科研单位报项目、管理部门进行审查的传统思维,更多的科技计划是站在国家的总体战略上来审视科技问题,如科技部提出的人才战略、标准战略、专利战略,中科院提出的知识创新工程等等,都是在关系到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领域和科学前沿进行系统的部署和安排,这一认识的深化,使我国的基础研究呈现出更多的理性选择,也使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拥有了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