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五秩风华:桃李芬芳春满园

2002-10-10 来源:光明日报 庞爱中 柏杨 我有话说

领导班子成员


清凉山下石城虎踞,秦淮河边古都新裳。这里坐落着一所俊彦云集、人才辈出的江苏省属成人本科高等师范院校——江苏教育学院。她虽没有巍巍学府的百年积淀,却有着代代耕耘的艰辛与辉煌。她正在向人们展示那历久而弥新的勃勃生机。

岁月沧桑几度风雨

跨进江苏教育学院,一股强烈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绿树簇拥的现代化建筑群鳞次栉比,与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民族式建筑交相辉映,勾勒出历史的沧桑,见证着今日之辉煌。

初创时期:江苏教育学院的创建源于南京教师进修学校和江苏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

1952年10月,南京教师进修学校成立,1953年8月,更名为南京教师进修学院。1956年3月,江苏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成立。

从1952年到1957年,这两所学校共培训了各类教育行政干部5300多人,各级各类教师20488人次,编写中学教学参考资料115种。为建国初江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起步时期:1958年2月1日,江苏教师进修学院、江苏省教育行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江苏教育学院。1959年9月中文、数学、物理、生物四个系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至1960年在校学生人数达2322人,这是江苏教育学院文革前招生规模最大的时期。

1963年12月,筹办江苏函授大学。

在此期间江苏教育学院共培训了农业中学教师2200人,培养本科、专科毕业生2594人,接收代培生1286人,培训在职教师进修生980人,函授大学学生11084人。学院事业日振,声誉鹊起。

停办时期:1969年12月13日,江苏教育学院和江苏函授大学被撤销,江苏教育学院并入南京师范学院,函大农科并入南京农学院。至此,江苏教育学院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复办时期:粉碎“四人帮”以后,教育战线全面复苏,百废待兴。1978年6月29日,江苏省决定复办江苏教育学院。复办初期,各项工作举步维艰:一方面要索回停办后已划归外单位的校舍和场地;同时要积极协调复办后的各种复杂矛盾。

1982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教育学院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明确了省级教育学院的地位、功能,从而使江苏教育学院逐步走出困境。1989年1月,江苏教育学院召开了复办后的首次党员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今后的办学任务。据统计,1978年复办以后的十年里,江苏教育学院共培训各级各类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6000多人,培养了本专科生2688人。

发展时期:1986至1987年,国家教委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使江苏教育学院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1989年1月,该院确立了狠抓重点转移,办出自身特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开创了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五大后,院党委认真贯彻十五大报告提出的“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的精神,积极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进改革与发展,同时,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抓紧学院的基本建设,改善硬件设施;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此后,江苏教育学院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93年9月1日,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的张怀西到江苏教育学院视察时,高兴地说,“江苏教育学院办学目的明确,教育质量较高,采取的办学路子适合江苏的实际,为我省教育事业,尤其是普教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千方百计求发展,精神可嘉。”1998年5月江苏教育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江苏省委教育工委的党委工作评估。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小学骨干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基地。2001年11月,江苏教育学院高质量地通过了省教育厅的校风评估验收。

薪火承传燃烛成炬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江苏教育学院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走质量内涵型发展之路,着力建设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梯队结构合理、适应继续教育发展要求的专兼职结合的专家型教师队伍。

学院制定了师资培养的近期和远期规划。1996年启动了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工程,先后确定31名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培养对象,并给予经费资助,首批15名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三年中累计发表论文144篇,出版教材、专著19本,完成或基本完成科研课题15项,完成标准化试题库48套,有19人次获各类教学、科研奖。1997年出台了全员教师进修工作规程,重点资助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及国内进修,并选派教师87人次到18个国家和地区进修、考察、出席学术会议等。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由1995年的26%上升到现在的45%。2000年,又启动了学术带头人资助和培养工程。有10名教授得到了资助,8名骨干教师列入培养计划。这些举措收到显著成效,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教师队伍老化现象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并涌现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骨干教师。有7名中青年教师被确定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名教师成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中青年教师成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7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有数位青年教师荣获学院设立的“教学、科研双优奖”。教师队伍中现有博士后、博士和在读博士33人,硕士71人,研究生及课程进修班结业32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0%。另外,学院还聘请了一批中学特级教师、名校长、教育行政干部、国内外知名专家及学者为兼职教授。

从1996年开始,学院着力强化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以三年为一周期,现已进入第二周期。在第一周期内中国古代文学、汉语研究、基础数学、教育原理、理论物理等5个院级重点学科累计出版各种专著、编著、教材52本,发表论文212篇,完成或基本完成科研课题15项,建设标准化试题库176套,学科成员中有13位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或进行国内访学,参加学术交流活动50人次,有17人获教学、科研奖。1997年启动特色课程建设工程,确定30门课程为首批特色课程,并在三年内使特色课程达到100门,学院还制定了遴选、经费使用、检查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1999年初召开的全院第一次教学工作大会,再次把质量内涵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主题。

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开展了创建“教学质量年”活动和全院性的创建“教学改革年”活动,通过对已有教学改革成果的集成、整合、深化和发展,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和培训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以学分制的实施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为切入口的教学改革正稳步推进。全院已开设各类选修课50门,其中首批重点建设的19门公选课程已趋成熟。从1996年开始的双休日综合文化素质课已坚持6年,至2001年底共开设各类专题讲座150多个,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还陆续启动了教改实验课程,建立了教学督导制度,加强了教学环节与质量的管理与评估。

学院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作为提高办学水平,走质量内涵型发展的三驾马车,把它们视为学院质量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提高师资质量促学科建设,以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以科研水平的提升支撑师资的整体素质与质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不断推进学院发展的永动机。1997年5月学院举行的第五届学术报告会,吸引了89%以上的教师参加,约600人次出席。2000年实行科研奖励基金制度,对科研成绩卓著的教师进行经济上的奖励与资助,并逐步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现在江苏教育学院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获得国家级研究课题、省级以上的奖项逐年增加。仅“九五”期间,获国家级科研课题18项,省级科研课题48项,获得国家、省、市部门资助经费近80万元,学院投入科研经费60万元,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和教材近300部,一批教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资料中心收藏。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30%以上,在SCI国际期刊或国际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30余篇,科研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18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政府奖20余项,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转载率连续数年在全国教育学院系统中排名第一,并被评为省一级期刊和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名播四海声闻九州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学校定位是否准确,办学特色是否鲜明,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江苏教育学院已逐步形成了立足江苏,服务全国,努力成为江苏普教名师、名校长成长摇篮的办学方向。

江苏教育学院复办初期,面对“文革”给江苏基础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为改变江苏基础教育教师质量严重下降、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状况,确立了“面向中学、面向实际、想中学所想、急中学所急”的工作方针,承担学历进修、教材教法研究、干部培训等各项任务,使学院成为在职教师和干部提高政治、文化、业务水平的重要阵地,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由于江苏教育学院在干训、师训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在1986年全国援藏工作会议上,江苏教育学院被确定为西藏普通教育干部和教师的培训基地之一,有近500名西藏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在这里接受培训。

1980年江苏教育学院参加了我国与联合国人口基金的合作项目“中学人口教育”,建立了人口教育研究室,至1989年底共培训人口教育师资2265人。

从1983年开始,江苏教育学院相继举办了中学语文、数学、政教、英语等学科教学的研讨班,进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初步尝试,经过五年实践,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初步探索了继续教育的规律。

党的十五大后,江苏教育学院的领导及时地提出把培养师德高尚、素质好、全面发展、适应江苏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在职中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学校管理干部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为江苏基础教育服务,形成干训师训并举,职前职后沟通,院内院外互补,国内国外交流合作,具有江苏特色的干训、师训体系和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思路。学院作出将工作重点向中学教师学历达标后的在职培训转移的重大决策,启动了在职教师培训、新教师见习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岗位培训工作。把提高教育行政干部、中学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及政治辨析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指导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能力,作为干训、师训的工作目标,把马列主义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科研教研论文指导、学科教育教学研究作为五大主干课程,使之结构合理、中心突出,从而使继续教育的框架初步形成,并步入正轨。1990年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和1992年江苏省中学教师培训中心的成立,更从体制上确保了以干训、师训为中心的继续教育的实施。

——干训与师训并举。“九五”期间,江苏教育学院初步实现了培训工作由数量扩展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建成了以江苏教育学院为龙头、覆盖全省各市、县(区)的干训师训网络。在在职教师的培训方面,把培训、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抓好培训工作。近年来举办各类骨干教师专业证书班、专业合格证书班、研究生课程班及高级研修班122个,培训教师达8000余人。从2000年起承担了教育部下达的《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先后培训了来自全国21个省(市)近3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承担了近10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的省级培训任务。从1993年起江苏教育学院承担了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自学考试的主考工作,到2001年底全省已有11万余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顺利毕业,获得了本、专科文凭,占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8.7%,为全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提高至97.39%、90.75%和74.16%,位居全国的第15、第9和第8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院在提前完成全省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任务的基础上,又在全国较早地启动了校长提高培训工作,《中国教育报》曾三次以头版头条报道江苏的校长培训工作。

——职前与职后沟通。江苏教育学院在深化职后培训的同时,着力谋划对职前的培养工作,改变职前与职后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使职后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更为系统化,人才培养的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院在籍学历教育学生人数达14000人,全日制在校生2900人,普高本科生2400人,在全省设立了45个函授站(点),全院18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学科。江苏教育学院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的好评。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各地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在江苏省1996年命名的第五批8位中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有6位是江苏教育学院培养的学生。江苏教育学院还先后举办了县(市、区)教育局长讲习班、教育督学培训班、以及乡镇教育助理培训班,共培训3000多人。

——教育教学与科研教研并重。江苏教育学院十分注重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协助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了全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划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并编印了教材。1996年,由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教育管理系主任王铁军教授主持申报的课题被列为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参加这一研究的有十多个省、市的众多教学和科研人员,其成果为50多万字的《现代校长培训:理念·操作·经验》一书,它对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培训和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院与锡山市雪浪镇共建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为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继续教育政策提供依据,还拟定了一系列文件,举办了教育现代化论坛、创新教育论坛、民办教育论坛等各类专题研讨活动。

——院内与院外互补。江苏教育学院与全省市级教育学院和县(市)级进修学校密切合作,教师上门为当地教师授课,较好地解决了中学教师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于1994年底提前一年完成了全省3万多名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任务。1995年以来,先后与华东师大、南京师大联合举办了四期以中学校长为主要对象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共结业282人。1997年12月,江苏教育学院被推选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江苏教育学院承担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中小学校长素质与培训”项目及后续项目的支撑工作,在原国家教委的领导下,于1994年至1996年举办了5期全国边远省、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3期全国教育学院系统干训师资备课研讨班,共413人;举办了5期全国中师校长培训班,共320人。2000年又举办了两期100名全国中小学千名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江苏教育学院的干训工作以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学研究水平、较深的学术造诣,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教育部有关部门以及兄弟省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员的充分肯定。

——国际交流与合作。江苏教育学院复办以来,先后与日本爱知县教育大学、名古屋大学和美国的有关院校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与泰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1994年以后按照UNDP/CPR/91/420项目的安排,先后派出13人参加由原国家教委组织的赴美、加、澳、英、德、印等国考察、访问或进修。1997年1月,中小学校长素质与培训国际研讨会在江苏教育学院举行,来自美、英、法等国家及国内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乘势而上两手齐抓

“一所面向未来的培训机构和办学实体,没有一方坚实的基地和一支精良的队伍是难以为继的。”这是院党委书记方国才的办学理念。他十分注重硬件建设的基础性作用。经费不足、校舍陈旧、设备落后、住房紧张等问题一度成为江苏教育学院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党委一班人一边开拓进取,一边争取支持,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0年来,尤其是“九五”期间,筹集了1.2亿元资金,建成了干训师训大楼、现代教育技术大楼、艺术体育综合楼、运动场地,并改建了一批教学设施,增加了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建成了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校园网,正在建设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江苏总站。2000年被评为南京市文明单位,2001年获江苏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南京市“花园式单位”的称号。一个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的干训、师训基地初步形成。

江苏教育学院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院“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体制,营造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内部环境。

近年来,江苏教育学院从校风建设入手,形成了以党风带校风,用教风促学风的思想政治工作与道德建设模式。

坚持两个核心,发挥两个作用。江苏教育学院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和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校风道德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来引导全院的道德建设,从而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校风。

首先,院党委通过扎实的作风建设,树立了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和富有活力的整体形象,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起到了表率和示范作用。其次,党委制定了一系列的党风建设的制度和规定,并定期举办中层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进行各项评比等,使党风建设与校风建设产生联动效应。再次,通过在党员中开展“树形象、做表率、创新风”主题教育等活动,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培养崇高的师德作为党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立足点,从而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爱校、建校的热情和凝聚力,树立了以“崇德、敬业、求真、创新”为特征的校园精神。1998年以来,共有92人分别获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省师德模范等称号。每年都有几个部门获省、院级先进集体称号。

树两代师表,立两代师德。江苏教育学院着重抓好机关工作作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三个环节,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以达到“树两代师表,立两代师德”的培养目标。

一是开展以“文明、高效、廉洁、守纪”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处室创建活动,使得机关人员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办事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二是将师德建设放在教风建设的首位,着力增强教书育人意识。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的精神,倡导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基本职业道德。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江苏教育学院开展了教学管理规范化工作,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实行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巡考制度,实施考教分离,强化对教学事故认定、警示、通报,开展了创建“教学质量年”活动等。优良的教风带动了学风建设,现在,大学生刻苦学习蔚然成风。三是以服务承诺活动为抓手,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学生福利食堂多次被省教育厅、省教育工会评为“江苏省高等院校文明食堂先进单位”,“江苏高校后勤系统先进集体”,食堂党支部被省委教育工委评为“江苏高校先进党支部”。四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强化育人功能。在院内草坪上和公园里设名人名言碑。目前的绿化面积占全院土地面积的35.03%。五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主题的大学生风采工程,努力创建优良学风。一方面江苏教育学院突出成人教育的办学特点,把文明校风的建设延伸到师训和干训工作中去,使学员认同学院的校风与道德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对全日制大学生的引导,将学生学习、基础文明与评估评奖、毕业就业挂钩。

江苏教育学院还积极稳妥地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全院约1/3的学生已参加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跃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情操。

江苏教育学院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校园文化活动。如生物系的环保宣传活动,历史系的中华文明史展览,地理系的祖国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介绍,中文系的纠正不规范社会用字活动等都办得很有特色。

勇立潮头固本图新

根据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实施教育强省目标的需要,2002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江苏教育学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合并组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这将有利于整合江苏的教育科研资源,全面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做优培养,做强培训,使江苏教育学院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职能包括: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教育科研项目,指导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开展全省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教师、校长的业务培训工作;开展研究生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专家型教育管理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承担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的教学研究与指导工作。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后,江苏教育学院保留牌子,可以继续多形式办学,继续举办本、专科学历教育,仍是办学实体。

新组建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形成了集教育科研、职后培训、职前培养三位一体的新的教育模式,这在全国尚属首创,是教育创新的有益尝试。它不仅是模式上的创新,也是体制上的突破。

新组建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将把教育科研放在突出位置,不仅要研究理论,更要研究实践,要勇于改革,不断地走出新路子,办出新特色,创出新业绩。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是一个新型的研究机构,是江苏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江苏教育学院将以崭新的姿态与新生的教育科学研究院一道踏上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新征途,必将书写新的华章,建树新的功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版照片均为王金城拍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