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型文化产业是指与都市经济相匹配的文化产业。它主要包括:软件开发业、信息咨询业、创意设计业、教育培训业、体育竞技业、报刊出版业、影视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等。发展都市型文化产业,是增强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1、文化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大城市的指标评价体系中,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反映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与国际大城市比,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第三产业比重差距还较大。主要原因是: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即商业及低水平的服务业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太小。而文化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产业,它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其产品价值。一个磁盘成本3元,设计的软件可卖到800元。因此文化产品能迅速提高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它是三大产业比例趋于合理的途径。
2、文化产业是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根据凯恩斯理论,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鼓励投资,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关键是发展文化产业。近几年,美国加强对信息科技投入,创造就业岗位近8000万个;伦敦和纽约文化部门工作的就业人员超过20万,占城市就业人数的5%;英国文化业的就业人员近100万,占就业人数的4.5%;日本1990年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58.4%。而我国1999年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只有90.3万人,文化艺术经纪代理业、音像业、艺术品经营业等在内的其他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只有23万人。因此,文化产业是增加城市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它是一个巨大的就业“蓄水池”。
3、文化产业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基础。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它是大城市的两块基石。大城市强大的辐射和牵引作用来源于城市的这两块基石。目前我国大城市的综合实力还比较弱,即便是上海,2000年GDP总量只达567.5亿美元,是伦敦1987年的1/2,是东京1991年的1/9。国际上大城市综合实力主要依赖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又影响城市的文化实力。而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又影响城市的国际政治地位。比如,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往往安排在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性大都市,这些城市每年都要举办国际会议90个以上,成为国际性会议的重要举行地,它对大都市国际政治中心的形成同样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4、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理论发展和创新的依据。文化产业既要有正确的文化理论来指导,又为文化理论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实践依据。构建都市型文化产业,将为文化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提出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同时又为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理论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常见的问题,比如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指导等,都将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文化产业定位与该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历史地位、区域条件、文化基础、城市设施、辐射能力等直接关联。北京、上海、广州相继提出了“要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目标,这就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最基本的定位:即构建与都市型经济相匹配的文化产业。
1、按区域经济特点定位文化产业结构。大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定位既要考虑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区域特点,又要考虑大城市周边的区域状况,即在周边国家和我国的大区域和在大城市周边的小区域中,如何定位文化产业结构才最能发挥大城市文化产业的聚散和牵引作用。当然,首先要从大城市周边区域经济状况出发,对周边区域的地理位置、交通设施、经济状况、文化水准等作出一个充分的估价,并根据其特点,确定最适合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结构。比如,北京地处内陆,区域依托状况不好,不宜发展那些介于二、三产业之间的、并需要资源投入、通过严格分工和经济合作的文化产业。而上海则不然,上海地处中国东部最大的城市密集区,区域依托状况好,与国外联系方便,与周边城市联系密切,经济协作水平高,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上海文化产业结构布局没有很多限制。
2、按城市文化资源定位文化产业结构。城市文化资源是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它包括: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文化人才资源等。就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来说,这种资源越多,文化价值越大,在城市旅游中逗留的时间就越长,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就越大。上海、广州文化历史遗存不如北京,但上海反映文化实力的馆院较多,与周边城市联系方便,可以依托区域的文化遗存来发展城市的文化旅游业。就文化人才、文化机构、文化设施资源来说,它们是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也是大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定位的重要内容。比如北京文化人才资源优越于上海,发展教育业得天独厚。
3、按城市的经济结构定位文化产业结构。这里的经济结构是指产业结构、部门结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资源结构等。经济内部各个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文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定位会影响经济运行,影响其他产业发展和其他文化产品生产,同时又受其他产业结构和文化产品结构的制约。国外有一种“木桶理论”,即经济总量如木桶内装的水,木桶由若干木板构成,如果木板的长度不齐,则木桶的容水量不决定于最长的、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个理论非常深刻地说明了一个结构性效益问题,它给了我们文化产业结构定位的重要启示。
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其他产业发展的一般属性,又具有特殊性,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比,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制约更大。因此,政府在制定和组织实施文化产业蓝图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要尊重文化规律和文化经济规律。无论是文化还是文化经济,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有其规律。因此,要尊重文化规律,按文化发展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民族和地方文化。还要尊重文化经济规律,文化经济的运行既具有经济生活的一般规律,也具有它的特殊规律。文化经济规律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产品的价值规律;二是文化产品的供求规律;三是文化产品的竞争规律。
2、要加强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当然,文化投入不是越多越好,用边际效益理论去分析,当投资量达到一定的边际时,效益的曲线不再上升。这里有文化投资结构与文化经济结构的关系问题:文化投资结构从根本上决定文化经济结构;文化经济结构又在相当程度上制约文化投资总量增长和文化投资的分配结构。因此要合理安排和优化文化投资结构,就必须对文化投资结构与文化经济结构的关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要根据本国本城市的实际加大对文化的投入,确定适当的文化投资结构,推进我国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3、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强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经济效益是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社会效益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经济效益是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撑和主要来源。社会效益是文化建设的价值和生命所在。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化产品,除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外,还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先进健康的文化能激励人们奋不顾身地向人类的崇高目标奋进;能有形无形地把人们集聚在自己的旗帜下,形成一种战无不胜的合力;能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迈进。
4、发挥行政、法律、经济等杠杆作用。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决定,都市型文化建设需要依靠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扶持它的发展。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有行政手段作为保证。政府的行政手段主要是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通过制定和落实方针、政策、法规,把握文化企业的方向。其次,用法律手段规范文化经济秩序,保证文化产业方针政策的落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但有利于国内产业沿着正常轨道发展,而且有助于抵制和限制大量国外文化进入。大城市要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根据世界文化贸易特点和贸易操作规范与要求,制定完善相应的文化法律法规,尽快去适应国际文化市场需要。再次,采取经济手段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和文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文化进入市场后,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调控,但市场机制不是完善的,特别是文化产业,更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构建都市型文化产业,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步伐;要协调好香港与上海、北京、广州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与协作的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