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大附中的老师在喜迎自己学校百年华诞的时候,一直在冷静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使百年校庆不仅仅是一个热热闹闹的典礼,怎样使校庆活动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怎样使校庆活动成为促使附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老师们认为,一百年来,南京师大附中以锐意实验著称,回顾附中百年教改的历程,从“六三三”新学制,实验中国的“学分制”,实验道尔顿制,文理农科的分科教育的实践,到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开发以及必修课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南京师大附中一刻也没有停止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验。学校的改革实践,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轨迹,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积累了有价值的经验。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教育大变革的时期,国家课程将在课程的目标、课程的结构、课程的管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百年校庆英才聚集的良机,深入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就可以更清醒地认识附中课程改革的历程,更有成效地投入下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这样做,正是给百年校庆献上了一份意义深远的厚礼。
2002年9月30日,作为南京师大附中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的“高中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在南京虹桥饭店隆重举行。教育部的领导,江苏省和南京市教育领导部门和教科研部门的领导,南京、上海高校以及教育出版社的专家,江苏省各著名中学的数十位校长以及来自澳大利亚、日本的中学校长,南京师大附中历任老校长以及部分教师,历届校友代表等100余人济济一堂,共同研讨高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研讨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高中处副处长刘月霞在报告中指出,课程改革是全球性的趋势,它谋求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统一,是全体学生的和谐发展。刘月霞提供的一组调查数据引起全体与会者的关注。根据对10省市的1.4万名学生,1000名教师,100多名校长的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86%的学生不喜欢以老师教授为主的讲课方式;84%的学生作业都为练习性书面作业;85%的学生认为分数不能反映自己的发展状况;69.4%的学生对学校公布成绩感到紧张害怕;62%的学生从没学过选修课;72%的学生没有机会或从没参加实践活动课。这组调查数据反映了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在学生心中投下的浓重阴影,又一次警示我们,现行课程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大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将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作为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但统一性的高中课程计划使得学校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无所作为。酝酿中的高中新课程比现行课程有很大变化,它不仅是教科书的政变,而是教育理念、制度与管理、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体系、学校资源利用与开发、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变革。
南京师大附中王占宝校长在报告中回顾了南京师大附中课程改革的历程,附中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实践引起与会的教育专家和中外校长的强烈兴趣。锐意改革是附中的传统,一个世纪以来,在课程改革的舞台上,一直活跃着附中人的身影。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附中承担了国家教委“七五”、“九五”和国家“八五”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将课程设置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和突破口,优化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环境课程,实行高中阶段必修课分层次教学实验,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国家教委对南京师大附中《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研究与实验》科研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专家组的评定意见说:“本课题研究不仅为构建我国升学预备教育类型的同类高中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了理论范式,而且对我国21世纪的高中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这种课程模式的构建,为学生智慧潜能的发挥,个性品质的发展,以及因材施教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丰富和完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效果显著。”
来自澳大利亚的考菲尔德学校牛顿校长和来自日本的樱丘高等学校原田校长也都就高中课程改革作了专题报告。牛顿校长说,考菲尔德学校的奋斗目标是培养学生勇于实验,积极追求的精神。他说,我们在墨尔本有一个环境学基地,现在在南京(与南京师大附中合作)有一个非常好的项目。9年级除了国际交流的项目以外,在墨尔本的学校还有相当多的重新安排的课程,主要核心有英文、科学、数学、体育,还有很多可以选择的课程。这些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研究性的课程,涉及到历史、地理、个人发展以及宗教教育等等的课程。这些研究性课程大概15人一组,一旦选择了课题,学生们就要自己想办法完成。这个研究性课题在南京的学校里体现的非常明显。原田校长介绍了樱丘高等学校以“培养生存能力”为重点的活动性课程以及国际交流课程。国外中学的课程改革模式给了与会者很多的启发。
下午,论坛的嘉宾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博士主持了“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的对话会。参加对话会的有教育部领导、香港华夏基金会代表、专家、大学招办负责人、中学校长数十人。崔允博士的开场白十分精彩。他说,作为课程改革的前提,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引导和促进,不是灌输和训练,更不是恐吓。要搞清楚什么是学校。学校是老师和学生这两种生命体共同成长的地方。学校的使命是什么?是培养人和传播文化。为了做好培养人和传播文化的工作,每个学校都应当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课程的功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应当与学生的经历、兴趣二合一。要建立新的课程文化,要建立真诚、民主、合作的学校文化。崔允博士充满激情地问,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敢不敢作出这样的承诺———还学生一个灿烂的青春年华?崔允博士的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专家和中学校长们纷纷发言,阐述自己对课程改革的见解,气氛十分热烈。
与此同时,在旁边的分会场,论坛的嘉宾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正在主持“社会发展对中国高中基础教育的需求”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是南京师大附中历届校友代表。刘兼请历届校友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结合国际背景,谈对课程改革的感受,并针对今后国家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在内容、方法、评价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韩德馨院士、陈清如院士等校友代表结合自己在附中求学的感受,强烈呼吁课程改革一定要注重人的发展,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刘兼表示,校友们的意见很重要,他将向教育部汇报。
与会代表感到兴奋和十分赞叹的是,南京师大附中确实是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例如,在不少学校至今还在为师资、课时、教师精力等方面的困难发愁而无法开设选修课的时候,附中已经在选修课的道路上义无返顾地行进了20年,前后共开设了100多门选修课,目前每个学期开设的选修课都有40余门。选修课成了附中课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如,邀请名人开讲座是附中的传统,早年曾有泰戈尔、恽代英、胡适、陶行知等名人来校讲学,近年又有钱理群、王元、杨乐、龚等著名学者来校讲演。仅2001至2002一年多时间,就有数十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来校开讲座。继《在北大听讲座》和《在清华听讲座》之后,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在南京师大附中听讲座》也面市了。这本不平凡的书,也是附中课程改革的一个缩影。在新的历史时期,南京师大附中的课程改革又有了新的思考,正在进行新一轮面向未来的附中课程改革探索。这次论坛,进一步拓展了附中人的胸襟和眼光,促使他们从全国乃至全球课程改革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学校的课程改革。附中老师意识到,在附中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还应当进一步加强理论的研究;在高考压力的挤压下,附中人的教育教学价值观也曾经发生过扭曲和漂移。这些都是附中人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应当警醒的。课程是学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总和,这种综合影响只能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原则出发,而不能从其他原则出发。因为,一旦我们屈从于世俗的教育教学价值观,一旦我们把学生的和谐发展抛在脑后,我们就再也不配做一个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