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陈保亚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是《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下篇》。该项目系统地调查了近20年来和中国语言学理论有关的论著(截至课题启动的时间1998年),第一次系统清理出了“文革”以后中国语言学理论的进展线路,并用大量语言素材对各种理论方法进行检验和分析,论证了各种方法的得失,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处理材料的方法。
该项目系统梳理出了近20年来中国语言学理论基本进展线路,即表现为异质语言观的形成过程,具体表现在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两个方面:
在共时研究方面,具有明显变异特征的语义问题被纳入语言分析,开始形成语法语义分析的思路,这时词、词类、结构关系、句子成分、层次等基本语法概念都是语义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语法语义研究了语义结构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指向。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句位的建立、名词形容词以及多项动词的配价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字为本的语义语法,认为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是“字”,汉语是一种语义型的语言,语义语法直接从语义分析入手来研究组词成句的条件,词类、结构关系、句子成分等概念在语义语法分析中不是必要条件。语义语法重点分析了语义范畴对句法规则的控制。无论是在语法语义研究中还是在语义语法研究中,分布原则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词或字在虚字或鉴定字中的分布,给词或字分小类,然后说明组合条件。
在历时研究方面,汉语变异丰富、文白异读层次复杂、语言接触深广等现象逐渐被认识到,变异被当作语言系统的本质属性,出现了《切韵》异质论、词汇扩散、叠置式音变、自组织论、同族词对应、深层对应、无界有阶论等方法论模型。《切韵》异质论、词汇扩散主要是海外汉学家提出的。叠置式音变、自组织论、同族词对应、深层对应、无界有阶论则是在国内本土提出的。叠置式音变揭示了汉语方言接触的本质是同源字的语音叠置和竞争,这种接触在很多方面和19世纪波浪说所描绘的方言接触有所区别。自组织论认为语言内部的变化原因不仅和结构的协合有关系,而且和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结构的互协有关系。同族词对应和深层对应为确定关系词,区分偶然对应和必然对应提供了新的手段,无界有阶论认为语言的接触是无界的,在所有层面都可能受到影响,但接触是有阶的,越是核心的词和结构受到冲击的影响越弱,因此语音对应是确定同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该项目在方法论进展的论述过程中,结合大量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为确定两个句法结构同构的条件只需要直接成分的功能相同和结构关系相同。2、通过核心词在鉴定字中的分布论证了汉语核心词的分布比英语要确定。3、提出了提取剩余语素的双项对比原则:与剩余语素相结合的另一个成分必须有资格出现在其他可以进行双项对比的言语片断中。4、提出了提取最小语法单位的平行周遍对比原则:参加对比的言语片断在构造上是平行的,并且是周遍的。5、语音演变最严格的条件是同音节,如果同一音节的一系列字在音变过程中仍然是同音节的。6、论证了叠置式音变和19世纪的波浪说在音变扩散上的区别。这些方法和结论有待更进一步地检验。
总之,该项目的成果对语言学教学和语言研究有参考价值,对计算机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历史研究、哲学、文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也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