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国家级重点学科评选结果,有200多所高校964个学科榜上有名。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有关专家称,此次重点学科的评选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将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被称为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经专家评议,原国家教委审核批准,在文、理、工、农、医等主要学科领域,共评选出416个反映当时我国高等学校在各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重点学科点。
据曾经参与具体工作的人士介绍,当时决定开展重点学科的评选,主要是从提高我国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来考虑,特别是要逐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博士生培养方面的差距;在高等学校形成科研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推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通过重点学科的评选,一方面推动有关部委、地方多渠道对高校学科建设进行投入,另一方面在国家有限财力条件下,明确投入方向。
经过“七五”和“八五”的建设,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绝大多数重点学科点的教学、科研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能力有了一定提高。部分重点学科点逐步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起带头作用的教学、科研基地。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和部分地方政府在所属高校评选和建立本部门或地方的重点学科,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并为“九五”期间“211工程”的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高等学校不仅基本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且在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突破。2000年,高等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从1990年的67%上升到75%;在评出的全部215个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等学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共85项,占39.5%。高校科技产业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22家大学科技园2000年投资总额为170亿元,科技企业销售额达257亿元,比1999年的134亿元增长了92%;高校在沪、深股市上市的公司已达25家,另外在海外上市的还有4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方面军。通过评选和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将会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能力,特别是高等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高等学校逐步成为我国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从而增强我国国际综合竞争力。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术梯队的建设。经过近10年的努力,全国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1999年与1989年相比,全国高校45岁以下的教授和副教授所占比例分别由0.60%和4.36%上升到22.05%和57.51%,教师队伍建设中一度存在的知识断层和学术断层的问题在高校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特别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对加快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加速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步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共有114所高等学校的689个学科获准设置特聘教授岗位,有69所高等学校的389个学科聘任了413位特聘教授、33位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