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27日电 今天,92岁的费孝通教授作为纪念他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纪念会的主角,坐在主席台上,精神矍铄,思路清晰。60多年来,他的身影一直活跃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学以致用、不断探索、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教育、影响了几代学人。
上个世纪30年代,费孝通以在家乡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实地调查的材料,写出了被学术界称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的成名作——《江村经济》之后,就再也没有停止以广大农村为调查研究重点,寻求强国富民之路的探索和奋斗。此后,他提出了“工业下乡”和“乡土工业”的主张,立下了“志在富民”的宏愿。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深入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作实地调查,为民族识别做了大量的工作。改革开放使费孝通教授获得了第二次学术生命,重新焕发了青春。他老当益壮,以耄耋之躯,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而且“走一趟,写一篇”,忠实地记录了当代中国历史的伟大变化。1983年,费孝通写出了《小城镇大问题》这一脍炙人口的名篇,此时,他已是73岁高龄。
4年前,费孝通除了保留北京大学教授一职外,辞去了所有公职。但他退而不休,不仅亲自指导博士生研究新的课题,而且每年还用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到全国各地调研,依旧笔耕不辍,在90高龄以后的两年里,他继续写作了《补课札记》、《关于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论西部开发中的文化产业》、《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对文化的思考》、《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等二三十万言的文章。
纪念会上,与会者倾听着数位学生报告一项项在费老指导下开展的研究工作的进展及取得的成果,感受着费老深邃的思想和勃勃的学术生命。纪念会由民盟中央、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费孝通学术基金等单位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