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强学科建设 提高办学水平

2002-10-30 来源:光明日报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李慈健教授 我有话说


2000年3月,有着84年悠久历史的洛阳师专升格为洛阳师范学院,在世纪之交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升本只是意味着学校规格的提高,洛阳师院与合格本科院校尚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不是学制的长短问题,而是实质性的、脱胎换骨的阵痛过程。长期运行的专科体制的惯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紧急制动刹车,这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休克乃至瘫痪,但缩短这个转轨过程,使洛阳师院加速完成从专科到本科的过渡,进而跻身中国高水平大学行列,正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和远景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现阶段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定位不够清晰,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学科建设亟待起步,管理模式需要转换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用实现江泽民总书记所提出的教育创新的思想来解决。

没有定位的高等院校,缺乏特色和个性,难免陷入盲目性。作为地处九朝古都的洛阳师院,要依托历史名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世界知名度,建设一所以文科为主,文理并重,兼及教育、体育、艺术等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开放性、多学科、高水平的本科院校。我们的发展思路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培养高素质教师等各类人才为目的,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为保障,打造全新的洛阳师院品牌。

学科建设是新升本科院校的崭新课题。专科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意识淡漠,所以需要强化学科意识。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学科建设的水平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我们选出师资储备比较雄厚、梯队合理、科研基础好的若干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政策上给予倾斜,创造优势,重点突破。同时注重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重点学科学术梯队的核心和支柱,没有相应的学科带头人,就难以形成优势,承担完成重要科研任务。学院正在努力使重点学科、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三位一体,全面推进。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给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带来的综合效应。围绕着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并重型转化,造就更多的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升本之后,洛阳师院依然是一所教学型学校,但教师不能是单纯教学型教师,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而是有一定学术品味和研究色彩的课堂教学,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使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和科研训练,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方面实现专科向本科的转变。另外,我们正在改变专科学校在科研方面缺乏相互呼应的单兵作战状态,使之向集团化科研转化,学术队伍形成梯次,研究方向定位准确,不仅要在某一点上有创新,重要的是在重点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洛阳师范学院依仗地处九朝古都这一优势,已经成立了“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洛阳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国际交流的领域和范围,使洛阳师院成为洛阳地域文化的研发基地。

人才工程是我们新升本科院校的第一工程,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如果说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生产力,那么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则是高校的人力资源。建设这样一支师资队伍,需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措施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严谨的学术规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相结合,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稳定与引进人才的政策,上下一致形成共识,营造良好的惜才爱才环境。

管理是实现目标的保障,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是高校的“生产关系”。实现建设高水平本科院校的目标,就必须改变原有管理体制中不适应学校教学、科研、规模等发展水平的东西,改变专科学校权力过度集中的大一统管理模式,由一级管理向两级管理过渡。这就需要构建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构建高水平管理、低重心运行的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使学校机关部门成为宏观决策中心,使系处级一线部门成为管理和质量控制中心,充分发挥院系办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学校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