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天津的经济发展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率从上一年的6%一下子跃升至11.7%。更令人惊奇的是,从那时起,长时间低速运行的天津经济,像是突然换上了一个马力强劲的引擎,顿时进入快速运行轨道,连续10年天津都保持GDP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跻身全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行列。
天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奥妙何在?
天津是一个老的加工工业城市,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拼总量、拼资源、打消耗战没有出路,市委书记张立昌说:天津的发展要“领先一步、高人一筹”,就必须“走科技路,吃科技饭”。天津正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发展先进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实现了科技与经济良性互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天津的很多企业都曾有过一段辉煌后的落寞。如今,在高新技术的改造、提升和引领下,天津传统产业终于重振雄风、脱胎换骨,“身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都得到大大加强。
从工业体系整体发展的大局出发,天津市提出要在8年的时间内将国有传统企业嫁接、改造、调整一遍。设备更新了,从国外引进的一流加工装备使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开发、设计又成了瓶颈。企业众多,形势逼人,怎么办?他们果断地开始实施科技工程。天津面向制造业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每个工程都使技术的咨询、推广、培训和技术的开发方、服务方、应用方向产业集成,打造出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平台。目前天津9大行业的300多家老企业焕发了青春。
短短一年,作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示范企业,天津锻压机床厂令人刮目相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替代了人工设计绘图,与天津大学共同开发出设计模块软件,使一个万吨级锻压机的设计周期从4个多月一下子缩短到20天。企业连连在国内外中标,重新回到了全国同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
同样,中新药业集团等中药企业在中药现代化工程的推动下,纷纷开展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膜分离等高新技术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通过对速效救心、藿香正气、牛黄降压等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以及工艺、设备改进,使这些誉满海内外的名品走向现代化,夺回了市场,走出国门;同时开发出紫金龙片、金芪降糖片等一批中药新药。目前,中新药业已形成一批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中药主流产品,100余个产品畅销日本、东南亚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到2001年底,天津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国有工业企业项目近900个,技改投入1000多亿元,吸收外资近60亿美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提前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全市工业总产值1年一个台阶,年均增长15%以上,拉动天津经济(GDP)增长5-7个百分点。天津工业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天津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天津市为保证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把科技与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术、人才、设备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从抓单一企业、单一项目向搭建技术平台和专业孵化平台体系转变。建立起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微电子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专业孵化平台。由此,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天津这块创新的热土上聚集并迅速成长。
在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增长,2001年技工贸总收入已达321.7亿元,入区企业达到4800多家,聚集了天大天财、力神电池等一批快速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而在天津软件出口基地挂牌至今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已有43家企业入驻,25000平方米的大楼几乎被全部占用。
目前,天津已成为国家科技产业化的重要地区。国家北方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在津门崛起,一大批国家863和国家攻关成果及天津市科技成果迅速完成了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呈群体发展格局,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国家级科技产业化基地已成为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高科技平台,全面带动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前行。同时,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主的50多个市级科技专项,有望成为下一轮天津经济的增长点。
2001年,天津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92.3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1.3%,拉动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今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达763.5亿元,同比增长28.7%,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2.3%,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9%。高新技术产业为天津经济发展撑起了一片“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