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企报国 兴企为民

2002-11-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高平 我有话说

内蒙古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包头钢铁集团公司。截至去年末,包钢总资产达到271.72亿元,累计上缴国家利税116.63亿元,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下工厂制向现代公司制的变革,成为拥有“钢联股份”和“稀土高科”2个上市公司、33个子公司等的特大型企业集团。记者日前采访了包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林东鲁。

记者:适应我国“入世”后国际化竞争,按照国家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包钢如何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林东鲁:目前的国际市场,一批航母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已经出现或正在出现,竞争日趋白热化。包钢欲在国际市场站稳脚根,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能力。我们的定位,是打造“特色包钢”、“绿色包钢”。

打造“特色包钢”,就是创出包钢自身的产品特色、技术特色、文化特色。在产品特色上,包钢要充分利用白云鄂博矿中蕴藏的稀土、铌等资源优势,加速钢铁和稀土两大主业的互促结合,实现稀土钢、铌钢产业化。在技术特色上,包钢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材品种系列,扩大优于国家标准的产品范围和比例,在技术规程上形成特色,加快新建精品线工艺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步伐,打造“人有我强”优势。在文化特色上,我们要与时俱进,确立企业识别系统,准确定位经营哲学、经营理念,体现包钢特有的价值观和整体行为规范。积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提升广大职工的精神生活质量,形成企业文化特色与地区文化特色互促互动的局面。

打造“绿色包钢”,就是在新项目选取上充分考虑环保型绿色工程和绿色工艺,配套完善原有项目的环保设施,获取I-SO14000“绿色通行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缔造“花园式”工厂、“旅游”工厂;秉承“环境出效益”理念,建设“人文包钢”,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记者:您把学习、开放、合作提升为竞争的要素,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企业发展的功力不仅是物化的,而且也是精神的?

林东鲁:未来竞争不单纯是产品领域的比拼,更是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角逐。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无论是企业负责人,还是普通员工,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换脑”、“洗脑”。能够在WTO游戏规则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必然是一个开放型的企业。所谓“开放”,就是要把企业置身于全球市场,拆除内部壁垒,开放对外大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战略研究、技术开发、引资等方面,扩大与国内专家学者、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外技术、资金、项目等的广泛合作,形成企业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序流动。在开放的大前提下,合作应该是广泛的,多方位的。应该说,学习、开放、合作、共赢观念的确立和实践,使包钢扩大了发展视野,拓展了整合资源的空间,从而提高了竞争力,为发展创造了条件。

记者:国有大企业应该怎样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林东鲁:为保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有企业践行“三个代表”责无旁贷。包钢始终秉承“强企报国,回报社会”的办企方针,1998年改制以来,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经济运行水平不断提升,至2001年末,累计上缴税金49.55亿元,实现了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工业增加值、利润较1998年分别增长了18.76%、285.94%。据测算,包钢工业产值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包头市工业产值增长0.4个百分点。随着包钢深加工能力的提高,产业链的延伸,对地区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可以说,包钢通过走“强企路”,实现了“报国志”。

“兴企为民”,是包钢始终恪守的办企理念。1998年改制以来,包钢足额缴纳了各项社会保险费,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增加连年递增。作为老国有企业,冗员众多制约着包钢发展。在下岗、分流的具体工作当中,包钢不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建立健全再就业服务网络,发展社区服务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组织劳务输出,几年来安置下岗职工12600余人次,为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