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月亮照常升起》:郎云的农民情结

电影频道十部佳片喜迎十六大
2002-11-05 来源:光明日报 毛果 我有话说

《红月亮照常升起》


郎云从《二嫫》开始写农村,直至今天的《红月亮照常升起》、《天之脊》。他说自己其实就是写农村生活的,因为对农民情有独钟。郎云先是“下放”和父母去“五七干校”,再是随学校到农村插队,这样前前后后在农村呆了12年,这中间曾因遭遇不公而失魂落魄,是农民收留并保护了他。所以直到现在,郎云的很多情感与记忆都与农村相关。

《红月亮照常升起》从农村普遍的外出打工、土地流转说起,写两个从农村出来的农大毕业生在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潮中回到家乡,把在学校学到的具有大农业思想的管理意识和科技手段运用到家乡生产中的故事。郎云当然不只是把关仁山的小说转换为电影形式,更在其中寄予了自己“大农业”的概念与构想。他在为拍摄《红月亮照常升起》而深入生活的过程中访问了很多农民,了解到土地的投入产出比是农民不安心于土地的根本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出路是以规模化生产来替代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使农业生产工业化,农业产品货币化。这些在《红月亮照常升起》中都有表现和反映。郎云以为:中国的农业还要经历一个痛苦的发展过程,而在农民的观念、文化问题还没有同步解决的情况下,土地就是要拱手相让给有知识有文化的“城里人”或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又经受了“城市洗礼”的回乡知识青年。《红月亮照常升起》就以两个这样的回乡知青在家乡创业作了一次“大农业”的初步尝试——她们把土地从农民手中买下来,以现代意识和科学技术把土地成片开发,把粮食种成“拳头产品”,成功地打向市场,使土地的最大利用价值被有效地开发出来。

如果说郎云的《中国桥》是写了“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国企改革”,那么《红月亮照常升起》写的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农业改革”。郎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在农民身上体现着更为浓重的传统文化影响,这使得新思想、新观念很难涉足。不过在农村观念还相对落后、思想也相对陈旧的情况下,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入世的大背景已不容置疑地将农业问题日益显现——美国的粮食运到天津、唐山的港口才只几毛钱一斤,那么中国的农业靠什么去和人家竞争?

郎云要把这样的思考继续下去。他在“基本解决了生计问题”后对自己有这样的考虑——要特别地关注农民,要把更多时间花在农村题材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