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党为人民热情讴歌

2002-11-0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作为一名记者,她的经历让人羡慕,有幸直接参加和参与组织指挥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用自己的新闻敏感和表现力,为一个个历史瞬间定格;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她著述颇丰,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工作实绩,刻画出不同凡响的人生轨迹。她就是十六大代表、新华社高级记者端木来娣。

20多年来,她为党和人民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工作的突出表现获得了公认:1994年,被评为新华社首届“十佳记者”,被授予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此后又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中国“十大女杰”提名奖;2002年,获得国务院专家津贴。

厚积薄发掷地有声

1976年,22岁的端木进入新华社开始了自己的记者生涯,从此把自己的人生与党的新闻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为了写出有深度、有分量的港台报道,端木除了准确领会中央的方针政策外,还坚持对这一领域密切跟踪、深入调研。不管再忙再累,她每天必挤出时间,看数十份港台澳和海外报刊。正因为常年坚持学习和调研,端木才得以对港台澳的情况了如指掌,遇上重大报道能从容应对。1992年,作为首批18名祖国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副团长访问台湾,她主管全团报道工作。短短一周,她先后写了各类稿件约20万字。

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做到既要出稿快,又要有深度,是对记者基本功的全面考验。1995年,李登辉撕下假面具,大搞“务实外交”,公然散布分裂祖国的言论。端木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迅速写出了抨击李登辉分裂倾向的稿件,此稿播发后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反响。类似的经历,对端木来说已不是一次两次。多年的磨砺和厚积薄发,使她写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分量、有影响的重头报道。评论《克里斯·帕腾的图谋与出路》和《英方一意孤行意欲何为》、新闻分析《动荡不安的台湾政局》等作品,奠定了她从事新闻事业的基石,也为她以后的人生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不断超越迎接挑战

端木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自己总不满足。过去搞采访,她要当一名“专家型”记者;担任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港澳台部主任职务后,她要求自己成为一名称职、内行的“专家型”干部。为此,她考取了中央党校在职国际关系研究生,继续充电。今年以来,她在工作之余已完成2篇高质量的论文,眼下正在撰写论文《冷战后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在端木看来,作为一名新华社中层领导干部,光熟悉、精通业务还远远不够,还得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时刻不忘“讲政治”、“讲党性”。业务改革上,根据社领导要求,带领本部门编辑和记者积极思考,务实进取,努力开创港澳台和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新局面。这些年来,她始终坚持在新闻报道第一线,与其他终审发稿人一样轮流值班发稿,节假日也不例外。去年一年,她日常值班共16周(除大型报道之外),全年终审签发稿件数千条,有23篇被评为好稿。真正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分管一行认真干好一行。

端木常说,自己是幸运的,亲历过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五十周年等历史性事件的报道和世界华商大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事件报道,直接参与组织指挥了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战役性报道。

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端木感到,虽有不少遗憾,但并没有虚度年华;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仍会毫不犹豫再次选择记者职业,为党和人民,为我们的时代而热情讴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