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龙已是第二次当选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了,他说:“我感到非常的荣幸。但这不仅仅是荣誉,更重要的是责任。”多少年来,责任,在詹文龙的心里可谓是扎下了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获得者、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些闪光的足迹,都是他脚踏实地“忙”出来的。
今年47岁的詹文龙,1974年高中毕业后,进了厦门市一家纸制品厂工作。在那些日子里,他从要捣成纸浆的废旧书中,找出了许多教科书和科普书籍来阅读、学习,同时还学会了装修收音机、扩音器。他说,这些为他后来报考大学和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1977年,詹文龙考上了大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学习核物理专业,从此坚定了他一生为祖国物理学奋斗的信念。1982年,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了去美国深造和回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留在了生活条件虽艰苦,但在重离子物理研究方面却是国内外知名基地之一的兰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说:“国家培养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容易,我应该尽早为国家出力,为祖国作贡献。”
到了近代物理所后,不管是份内还是份外的工作,詹文龙都抢着干:忙着向老同志虚心求教;忙着做实验,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他的同事们说:“他总是那么忙,夜以继日,通宵达旦都是平常事。”有一年大年三十,大家都早早回家团圆了,而詹文龙为了处理一项物理实验数据,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多,当他准备回家时,才发现实验室的门早已上了锁。他就这样迎来了新的一年。
经过几年的努力,詹文龙很快独立开展起了研究工作。期间,他和同事合作发表了50多篇论文,还被破格晋升为助理研究员,获得了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
1986年9月,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他被派往法国国家重离子研究所,开展中能重离子物理实验研究。法国国家重离子研究所的中能重离子物理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常聚集来自美国、俄罗斯等国的科学家做实验。詹文龙当时30出头,工作才4年。面对挑战,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分白天黑夜,刻苦攻关,参加了11个实验,发表了22篇论文。并和合作者发现了11种新核素,首次测量并确定了30多种核素的质量,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
詹文龙有一个矢志不移的信念: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首先要把它奉献给生他养他的祖国。在法国国家重离子研究所工作时,他把实验室束流装置的时间分辨进行了调整,使这个系统达到了最佳状态。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在他即将结束在法国的研究工作时,所长德特拉斯教授一再挽留他。而他在美国的妻子也希望他去美国发展,并为他联系好了研究机构,但詹文龙还是如期回到了祖国。
1991年9月,詹文龙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到布鲁克海门国家实验室,参加20世纪末世界最大规模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国际大合作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把当时国际上最好的双端全反射型飞行时间谱仪的性能再提高了数倍。合作组负责人提出延长他在美国的研究时间,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
回国后,根据国际重离子学科发展趋势,他开始了重离子加速器上开展放射性束物理研究,并于1995年完成了放射性束流线建设的一期研究。1997年,当他主持研制的兰州放射性束流线正处在安装调试的关键阶段时,却因腰椎间盘疼痛住进了医院。但为了使工作如期进行,躺在病床上的他,经常是坐着轮椅到现场指挥调试。就这样,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他和同事们仅用20个月就完成了束流线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的全部工作,整体性能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开展放射性束物理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目前,詹文龙正全面负责我国基础研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