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阜阳师范学院:依托优势 形成特色 充实内涵 加快发展

2002-11-07 来源:光明日报 范颖 我有话说

阜阳师范学院是上世纪70年代在阜阳师专和安徽师大阜阳分校基础上兴建的普通高校。在25年的本科办学历程中,学院不断拓展办学空间,稳步提高办学质量,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2001年,学院一次性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师院人多年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教风、学风赢得了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肯定。在高教事业快速发展的新世纪,师院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人文资源、有口皆碑的人才培养质量,正以蓬勃发展的工作局面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创造着新的辉煌。

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学院发展构建了广阔的空间,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学院历久弥坚的精神维系。25年来,师院人以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在皖西北及全省建立了稳固的生源基地和服务区域。

历史上,安徽是农业大省,以阜阳为中心的皖西北地区更是传统的农业区,基础教育比较薄弱。阜阳师院作为皖西北2000多万人口地区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主动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培养适应于地方教学工作的师资,既是自己的神圣使命,更是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把办学定位为“立足阜阳,面向安徽,服务科教兴皖战略;扩大规模,形成特色,构建大师范格局”;把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农业大区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中等教育师资作为长期奋斗目标。“九五期间,结合教育和社会发展形势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更高要求,学院进一步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以师为本、以本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遵循高教规律,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探索和构建“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997年、1999年、2001年三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2002年又隆重召开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专题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教学建设的政策,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发展地位。学校注重引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推行“主辅修制”、融通式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中文、历史、政法三系实行的“文史哲”融通式教学,物理、化学等系的“二加二”教学改革、柔性设置专业方向,生物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尝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汉语学科建设、美术色彩课教学和理论物理学科建设与改革分别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院先后三次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在构建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重点加强课程建设,形成了优秀课程遴选、建设、中期检查、评估验收等一整套制度,卓有成效地建设了《现代汉语》、《色彩画》、《量子力学》、《数学分析》、《离散数学》等45门省院级重点课程。学院坚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授课、演讲、课件制作、课外活动方案设计等内容的“未来教师职业技能系列比赛”,已成为一项传统的校园赛事。学院深入开展“教学质量年”、“教学管理年”、“重点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年”等专项活动,制订了《教学工作规程》等一系列教学管理条例,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同时狠抓教风、学风建设,以教学工作督导、学生评教等形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确保教学质量。1999年9月以来,学生正式发表学术论文65篇,出版著作2部;在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获美国MCM二等奖一项,安徽赛区一等奖42项;在安徽省第八届、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分别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在全国第6届大学生运动会上,为安徽省代表队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得分;在大学生文艺调演中共获7项国家、省级奖励。学院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形式,发挥“两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级等各种类型的学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1747个,先后被授予“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和“省、市文明单位”称号。学院注重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的培养,每年有相当部分毕业生考取全国重点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有30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有不少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

建院以来,师院人以不懈的努力,为皖西北中等教育事业输送了一半以上的合格师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学院还承担了阜阳地区两万多名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职后进修任务,被教育部、省教育厅命名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安徽省中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学院以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皖西北及全省建立了稳定牢固的生源基地和服务区域。安徽省委领导在肯定学院“党风正、人心齐、事业兴”的局面时说:“阜阳及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希望办好这所大学,富民强省的目标要求办好这所大学,我们责无旁贷地必须办好这所大学。”

丰厚的人文资源的开发,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渠道,也是学院长期以来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更是学院设置特色专业的主要依托。

源远流长的皖西北历史文化为阜阳师院提升学术科研水平,拓宽办学领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院人文工作者一贯高度重视独具安徽特色并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的皖北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以此作为自己的学术责任,相继成立了古籍研究所、老庄研究所、皖西北历史文化研究所等机构,专门从事皖北人文社会历史文化研究。通过20多年的持续研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研究特色和厚实的学术积淀。据不完全统计,学院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人员有40余人,各级科研立项88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在1998年蒙城第二届国际庄子学术研讨会上,学院的“三子”研究、“三曹”及建安文学研究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省级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在语言学基础理论、皖北地域文化揭示、补足完善汉语史研究、皖北方言和汉简研究等方面已形成优势,《现代汉语新编》(上、下)、《语言交际美学》、《辞规的理论与实践》、《新语法体系详解》、《阜阳方志·方言》等一批成果相继面世。历史系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学科建设的依托点,加强社区文化的研究,研究成果《阜阳通史》、《阜阳历史文化概观》、《鄂豫皖苏区史纲》等达到省内相关研究的领先水平;政法系联合阜阳、亳州两地政府开展的皖西北经济发展状态及其特殊性的分析研究,为地方经济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002年,学院为发挥学术研究的群体优势,对原有的三个研究机构进行了优化重组,成立了“三子”研究中心、“三曹”及建安文学研究中心、皖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皖北经济战略研究咨询中心、皖北人才研究及培养培训中心等研究中心。打破系科壁垒,盘活人文社科研究资源,对全院文科研究人员统调统配、优化组合,在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组织重大科研课题攻关,产出研究成果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和特色,通过一个周期的建设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推动相关学科的建设。学院将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阜阳、亳州两市合作,把规模做大、能力做强、层次做高,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学、历史、教育研究于一体的师范性和学术性有机统一的学科群体,建成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科水平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的主要标志。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住重点,整体提升,为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早在90年代中期,阜阳师院顺应教师教育改革呈现的师范性和学术性整合的发展趋势,在突出师范性的同时,坚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原则,调整专业方向,促进学科融合,提升学术水平。先后制定了学科建设规划和师资培养方案,实施了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3422”和“三6三3”工程;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实施了“3+1”的培养模式,推动教育学科改革,保持和加强学院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注意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在体育教育、生物学、物理学等传统学科基础上整合形成了运动人体科学重点学科。近4年内,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11个省、院级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组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奖励23项,承担各级科研教研项目38项。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02年6月和9月,学院分别召开重点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研讨会和专题工作会议,着重解决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重点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七项主要措施: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新的运行机制,试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着力加强学科带头人、“三高”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全面启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及评估制度;开展重点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年活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定出台《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关于人才引进和稳定的暂行办法》等16个文稿,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个6工程”。

学科带头人是学术梯队的组织者,选拔和造就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阜阳师院在不惜重金引进人才的同时,更注重学科的软环境建设,积极为高水平人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院党委胡昭林书记和张登岐院长都曾多次强调,在重点学科建设上,人海战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金牌绝不等于银牌加铜牌”;对于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人才,不仅要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有时还要“扬长护短”;既要突出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给学科带头人更多的自主权,又要正确处理好学科带头人和学科群体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学术团队的集体力量。文艺学博士后、科研处副处长李健教授,语言学博士后、中文系副主任王绍峰教授等青年学者在谈到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时深有感触地说,阜阳师院学术民主、团结和谐的环境就象一个无形的磁场,不仅牢牢地吸引着你,还能让你充分地释放能量。学术梯队是学科建设的组织保证,也是学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院以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立足培养与稳定,着眼充实和提高,努力做到“老、中、青”结合,专业知识交叉互补,使学校的教师队伍呈现一个稳定有序的状态。通过建设,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在他们的带动下,通过进修培养和引进充实,一支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相对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4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6人,博士硕士208人,多人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特殊津贴,20余位教师入选省级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学院坚持以科研工作为重点,大兴科学研究之风,以科研促教学,实施科研工作资助、奖励政策。在“定方向,抓课题,带队伍,上水平”的思路指导下,鼓励和支持教师面向国民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主战场,突出特色研究,强化精品意识,促进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1997年以来,承担国家、省级科研课题等100多项。学院还注意针对阜阳及周边地区的地域特点开展应用研究,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尚亚南教授的“棉花早密矮”技术的推广应用,生物系与阜阳市联合开发的“花卉栽培科技园区”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当初的筚路蓝缕到今天的初具规模,阜阳师院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新世纪之初,学院上下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科学论断,励志进取,乘势而上,正努力创造新的辉煌。

建校25年来,阜阳师范学院校园面积由建校时的220亩增加到1000余亩,在校学生由不到1000人发展到现在的全日制在校生7500多人、成人在籍学生近万人,学科专业由最初的5个系6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13个系26个专业……从当初的筚路蓝缕到今天的初具规模,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世纪的开局之初,学院更是弦歌高奏,佳音频传;教育部正式通知学院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地位进一步落实;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后勤生活服务和文化科技服务两个集团成建制规范剥离;新校区260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110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20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同时开工建设……,学院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和昂扬向上的喜人局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勇于创新的阜阳师院人在院党委领导下,正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科学论断,坚持师范特色,立足育人根本,励志进取,乘势而上,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更加进取的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奋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